結果發現,中國人腸道菌群含有70個耐藥基因型;其次是西班牙人,49個;丹麥人最少,45個。朱寶利說:“理論上說,所含的耐藥基因型越多,能耐抗生素的類型就越多。”
研究還進一步發現,中國人耐藥基因型與丹麥和西班牙人差距較大,而丹麥人和西班牙人的耐藥基因型則比較相似。朱寶利推測,這種差異可能一方面與地域差別有關,“地域不同,接觸細菌類型不同,腸道菌群可能出現差異”;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因為抗生素使用的偏好不同。
獸藥抗生素也可能改變人類腸道菌群的耐藥基因
科學家們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這三個國家人群,四環素耐藥基因型都很高。“我們沒有拿到中國的數據,但是通過對歐洲20個國家近10年抗生素使用情況的統計,四環素類抗生素很少用于臨床,但在動物中的使用量、包括畜牧養殖要顯著高於其他抗生素。”朱寶利說。
科研人員據此猜測,這種情況的產生很可能與獸用抗生素相關。因為這些耐藥基因可能通過多種途徑,例如食物鏈最終傳遞到人體中,而腸道這種細菌密度極高的環境又極大增加了基因橫向轉移的風險;“一旦某些耐藥基因轉移到人體病原菌中,將使臨床抗感染治療面臨更多新的挑戰”。
朱寶利說,抗生素的濫用和過度使用無疑將富集或誘導出各種類型的耐藥基因,不僅醫院臨床不能濫用抗生素,畜牧業抗生素的使用也應該進行合理的控制。但他同時強調,社會也沒有必要因此而過度緊張,因為研究結果只能顯示耐藥細菌在腸道中的情況,雖然側面反映了抗生素的使用狀態,但這也並不說明能給人類健康帶來威脅。另外,從目前其他的耐藥細菌相關研究結果看,耐藥細菌的繁殖能力一般都低於不耐藥的細菌,因此,只要沒有抗生素的存在,耐藥細菌會逐漸被不耐藥的細菌替代。所以,未來醫院臨床可以通過抗生素的輪換使用來達到治療細菌感染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