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東盟雙邊貿易快速增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26 10:41:35  


  中評社香港8月26日電/中國連續4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
 
  據人民網報道,2013年上半年,中國對外貿易額增長8.6%。同期,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額為2105.6億美元,同比增長12.2%,高於全國外貿增速3.6個百分點。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指出,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快速增長,有4個主要原因:第一,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以來,雙方降低貿易壁壘,互聯互通水平有所提高;第二,中國經濟正在轉型,中國面向歐美市場的產業鏈部分轉移到東盟鄰國,原來由中國生產、再向歐美出口的模式,變成了部分產品由東盟國家生產,再由中國加工出口,從而增加了中國和東盟間的雙邊貿易額;第三,中國經濟增長,對東盟國家原材料的需求上升;第四,隨著雙方經濟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彼此對對方生產的最終產品的需求加大了。
 
  有專家指出,中國和東盟各國在經貿方面各具優勢,雙方在自然資源、生產能力和產業結構上存在差異並各有所長,促使產業內和產業間形成了很強的貿易互補性。新加坡、泰國需要中國的市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需要中國的投資,柬埔寨、老撾需要中國的資金和技術。中國出口到東盟國家的最終產品從農副產品、化肥、紡織品到建築材料、機械設備、電子設備等,包羅萬象。
 
  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根羅說,東南亞國家盛產的水果和橡膠等正是中國市場大量需要的。隨著中國企業赴東南亞投資興業,原本在中國境內生產的一些設備的零部件也可能轉由東盟國家生產。
 
  新興市場國家靠什麼應對全球經濟不振的形勢?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發展的經驗表明,新興市場國家只有增強互補性才能“強身健體”,關鍵在於擴大內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陳剛指出,目前市場更關注亞洲的勞動力和生產能力,低估了亞洲潛在的需求。他說,未來亞洲需要建立自己內部強大的市場。東盟與中國不僅互為對方最重要的需求市場,也是未來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雙方的互補性正在增強。
 
  要想擴大內需,首先要靠調整產業結構。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部分低端產業從中國轉移至東盟,市場對中國製造的中端產品特別是機械加工類產品的需求在上升。在陳剛看來,中國作為裝配中心的地位和處在東亞產業鏈中心的位置並沒有發生太大改變。近年來,中國高新技術類貿易的增長速度非常快,在太陽能、新能源等領域甚至具備了與發達國家競爭的優勢,這是未來與東盟增強互補性的關鍵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和東盟的經貿發展還面臨一定挑戰。陳剛認為,雙方應繼續加強互聯互通,增加雙方基礎設施的聯動。目前,東盟已經制定了相關的計劃,但在加強互聯互通方面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中國可以加大投資力度,幫助東盟加強互聯互通領域的建設,同時也能避免中國內部的產能過剩。此外,東盟與中國要進一步降低關稅,加快自貿協定談判的落實。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