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清華教授,因為提倡民衆50歲退休再就業“女洗衣、男園丁”做義工,65歲再領退休金,成為衆矢之的,被批“沒人味”。 |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美國《僑報》9月17日載文《中國養老不患寡而患不均》,摘要如下:
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之中國近期卻頗為老成的盤算起養老問題來。上周,一名清華教授,因為提倡民眾50歲退休再就業“女洗衣、男園丁”做義工,65歲再領退休金,成為眾矢之的,被批“沒人味”;本周,她被遺忘,而一份長達近七千字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因為其中十餘字的“住房反向養老保險試點”,在輿論“以房養老”“赤條條來,赤裸裸去”的調侃焦慮中,成為全民焦點。
大陸民眾為養老而愁,還真不是強說愁。官方數據稱,中國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2025年將突破3億。根據預測,到2050年勞動年齡人口與退休人口的比例將低於1.6比1,退休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供養退休老人的年輕人口卻越來越少,中國將是最早進入老齡化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未來老年人的巨大養老需求,十餘省市曝出的養老金虧空,“老無所養”正在成為窘迫的現實,能不讓人憂愁?
養老與教育、醫療並列為民生大計。傳統中國在“孝”的教化之下,民眾靠的是“養兒防老”;中共建政後,國家開始承擔養老職能,但只有國企和政府部門成員可以享有;改革開放後,中國走向市場經濟體制,企業職工開始自繳養老金,以圖個人、企業、社會共同養老。但是,這一現代理念的養老政策,卻在“複雜”、“轉型”的語境下問題叢生。
養老是建立在統計學、經濟學、政治學等領域的複雜課題。對於中國這個超大規模國家而言,歷代統治者治理的失敗,原因之一在於就如歷史學家黃仁宇指出的,基礎的人口統計、財政稅收都難以做到科學計量。在今天,這一基礎但卻重要的問題,也在眾多的流動人口、無戶籍人口等現實的複雜性上,難說完全攻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