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9月25日電/當馬英九有意親自出席APEC高峰會的消息傳出時,大陸外交部以“按照APEC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和慣例來處理”回應;一向直線思考的台灣媒體,無不認為,這是北京給台灣的軟釘子。
中國時報特稿說,然而,當年的諒解備忘錄為特使和團員身分留下一線空間,成為這次王郁琦的入場券。馬英九雖不能親自與會,由主管大陸政策的子弟兵“顧而問之”,也為未來創造可能空間。
因為是經濟體,外長會議只能由“經建會主委”出席,高峰會也沒有領袖、只有代表;兩岸關係不好時,更只能由企業界甚至學界人士率團與會。好不容易熬到最近五年,兩岸關係和緩,卸任“副總統”總算能與其他經濟體領袖平起平坐,依舊不敢逾越“非經貿首長不得出席”的紅線。
凡事戒慎的馬政府,也能覺察兩岸的互信已足以讓台灣跨出新的一步。經歷2012大選,證明台灣民眾確實給予兩岸進展正面評價,馬英九也敢於走出原本框架,提出親赴APEC的試探提議。
對北京而言,兩岸領導人能如兄弟併肩而談,自然是好事。然而兄弟仍有名位之別,馬英九在島內壓力下,只能接受“總統”稱謂;習近平也有政治原則,不可能承認台灣“元首”。與其躁進壞事,不如事緩則圓;從邱坤玄、王郁琦陸續列名顧問團,便看得出北京有意循序漸進的邏輯。
儘管事態朝正面發展,北京對台灣參與國際活動仍保留轉圜空間。馬英九只剩兩年多任期,民主選舉總有政黨輪替的可能;若北京現在就一步到位地同意台灣“總統”出席APEC,難保未來其他政黨執政比照辦理,徒增困擾。
習近平甫掌大權,未來還有近十年任期,握有台灣“元首”出席APEC的門票,未來是善意、是敵意,取決於兩岸關係發展,也正證明了大陸所謂“台灣因素已在可控範圍”的現狀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