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3日電/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2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證實,已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存底中。人民幣正式成為台灣外匯存底的資產之一,不僅是兩岸金融往來的新頁,亦透露出一大訊息:全球多元貨幣體系正在成型,當前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貨幣體系,正遭逢嚴厲挑戰。
旺報今天短評指出,早在19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就提出著名的“特里芬難題”,即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體系核心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必須保持穩定和堅挺。
然而,美國在1971年開始出現貿易逆差,美元貶值成為長期趨勢,導致各國的外匯存底價值不斷縮水。更甚者,美元還受到美國貨幣政策影響而劇烈波動,2008年金融風暴後,美國推出規模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政策,美元價值再一落千丈。
如今,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場在即,美元有望谷底反彈,但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的比率逾6成,美元市場的劇烈波動,絕非市場所樂見。
也因“特里芬難題”至今未解,近年來倡導多元貨幣體系的聲浪此起彼落。彭淮南2日解釋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存底的理由時說,大陸國家債信良好,且目前已有11個國家央行及兩個國際金融機構持有人民幣資產。
彭的這席話也道出了,在大陸經濟實力茁壯,全球苦思“特里芬難題”解決之道的背景下,人民幣趁勢崛起,越來越受重視。當然,多元貨幣體系的架構尚處萌芽階段,但未來大趨勢的道路已經鋪畢,未來不論是人民幣、歐元或日圓,都有機會在新的貨幣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