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近日,中國監管層對民營銀行設立頻頻釋放“積極”信號,一向嗅覺敏銳的各地民營企業紛紛籌劃申請設立民營銀行。專家表示,民營資本興辦銀行仍需配套制度保障,服務實體經濟任重道遠。
新華社報道,今年6月以來,新一屆中國政府多次提出探索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試圖建立更加市場化的金融系統,激活長期受困於“融資難”的實體經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讓市場初步嗅到政策開閘的氣息。會上提出,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半個月之後,這一動向在國務院發佈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再次得到明確。
據統計,目前已向中國相關監管機構提交設立銀行申請、初步通過名稱核準和準備申請的民營企業達到幾十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江浙一帶,其中不乏蘇寧雲商、騰訊控股、香江集團等大型民企的身影。
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公示顯示,僅9月當月,包括國民銀行、蘇寧銀行等5家民營銀行的名稱獲得核準。而在6月到8月期間,前海銀行、華商銀行等4家企業的名稱也獲核準通過。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這些民營銀行僅僅通過工商部門的名稱核準,最終能否成立還要經過中國銀監會等監管部門的審批核準。但這已表明,中國民營企業向民營銀行進軍的步伐再進一步。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市場對設立民營銀行期待已久,近期的申請熱潮反映出中國多年以來積壓的設立民營銀行的巨大需求。
“中國的金融體系以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為主,真正的民營銀行屈指可數。儘管這些銀行服務小企業的業務開展多年,但經營得確實不盡如人意。”莊健說。
目前,中國民間資本主要以參與發起設立、增資擴股和在股票市場買入股份等方式入股銀行業。自1996年中國首家民營銀行民生銀行成立以來,發展以民間資本作為主要發起人的民營銀行進展緩慢。
數據顯示,民間資本參與銀行業的份額佔比並不算低。截至去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股本中民間資本佔比45%,城市商業銀行中達54%,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中超過90%。
分析人士認為,資本準入和機構準入是兩個不同概念。儘管民間資本參與銀行業所佔份額不低,但出於防範金融風險、保障存款人等相關方權益考慮,中國監管層對民營資本發起設立的銀行機構準入一直以來持審慎態度。
著名經濟學家王連洲說,相對於實體經濟的改革,中國金融改革是滯後的,目前已到了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階段。設立民營銀行有利於打破大型銀行對市場的壟斷,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更好滿足中小企業和農村地區的發展需求。
“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不會改變以大型銀行為主的格局,但將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王連洲說,同時民營銀行將會倒逼國有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和提高服務水準。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監管層對於設立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相關工作有望進一步推進。今年7月,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披露設立民營銀行的基本要求,即發起人承諾風險兜底,避免經營失敗損害存款人、債權人和納稅人利益。
9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明確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並提出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9月29日中國銀監會發佈通知,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在上海自貿區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以及與中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合資銀行。
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民營銀行概念股近一個月以來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不少概念股股價飆升。例如蘇寧雲商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近六成,卻在近一個月內股價大漲近70%,被認為有資本炒作之嫌。
業內普遍認為,民營資本發展民營銀行是為了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此次民營銀行設立的重要條件在於“風險自擔”,在存款保險、銀行破產制度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民資大規模進入銀行業還有待更多實質性規則出台。
“相對於西方國家,中國習慣於嚴控金融準入門檻。我認為,可以降低民營資本進入的門檻,但是制度、監管要到位,風險控制要加強,從而保護各方的利益,民營銀行要能真正服務實體經濟還任重而道遠。”王連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