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海良:一中框架能為兩岸政治對話創造條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13 00:30:51  


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海良在會上提問發言(中評社 孫儀威攝)
  中評社上海10月13日電(記者 孫儀威)於2013年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上,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海良發表了題為《在一個中國框架下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問題》論文,指出“一中框架”是兩岸關係最大公約數,在兩岸接受“一中框架”或“一中架構”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之上,開啟政治對話就已具備條件。

  王海良亦為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問題提出了五點思路:

  首先,文章認為,既然國共兩黨明確接受“一中框架”或“一中架構”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就具備了開啟政治對話的條件。民進黨堅持“台獨”黨綱,沒有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的基礎,但不排除國民黨邀請民進黨人以個人觀察員身份旁聽國共政治對話的可能性。而政黨以外的民間政治對話,民進黨人更有可能參加,甚至由眾人組成團隊或直接以智庫名義進行。像台北論壇這樣的平台,很難想象不許民進黨人參加,而在大陸舉辦的同類論壇上,民進黨人的出現也不令人驚訝。

  政治對話不能不談解決兩岸政治關係的問題。兩岸政治關係的核心和實質是海峽兩岸的兩個政治實體之間是什麼關係。按照“一中框架”的內涵,首先排除了“一中一台”概念,從根本上否定了“台獨”的可能性,政治對話只以一個中國為基礎和前提。

  其次,在一般稱為台灣的地方存在的“中華民國”是與在大陸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應的政治實體,彼此以一個民族兩個實體的特殊形式相互依存和相互對待,對外在保持現存法理秩序的前提下尋求更加和諧有利的相互關係和更適合和平發展的活動空間。

  複次,重實輕名,在兩岸雙方談判國家統一方案前,雙方最大限度地以非國家政治實體對待對方,處理相關事務,促進實際融合;對外則在不改變現有名稱等的情況下,以變通方式實行相互協助或共同參與甚至共同行動。例如,在對內範疇中,兩岸各有境管,但可採取相互特殊開放方式給予對方民眾以“國民待遇”,僅維持必要的安全管制而無須“國境”所需的形式。又如,在對外範疇中,在台灣無法單獨參加的國際組織活動,可以按人口比例派特別代表參加,單獨安排適當的席位。再如,2014年11月的APEC峰會在大陸舉行,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如以經濟體領導人身份出席,就可能形成台灣地區領導人以經濟體領導人身份出席以後所有APEC峰會的慣例。這就需要兩岸雙方本著上述精神進行協商並達成高度共識。至於在會外舉行“習馬會”的身份和稱謂問題,筆者已另文述及,不再在此贅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