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世”十多年來,中國已經向市場經濟成功轉型。 |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博客網10月9日載文《中國有著全球最有意思經濟的五個理由》,摘要如下:
中國很快就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同時,因為中國成功應對了種種挑戰,而今後這個半工業化經濟體又面臨諸多挑戰,中國也是世界上最令人著迷的經濟體。
1.中國向市場經濟成功轉型。1978年時,中國還是計劃經濟。當時收入和效率之低,反映出經濟激勵和市場機制的缺乏。新領導層希望消除民眾不滿和恢復政治合法性,於是踏上經濟改革之路。中國的改革是一個累積的過程:一次改革引向下一次改革。最初15年,它是“沒有輸家的改革”,為的是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最初的改革成功鼓舞改革派在多領域對經濟市場化和私有化。這個改革進程非常成功,但中國現在還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經濟體。
2.中國實現了高速增長。中國經濟30多年年均增長10%。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日韓等也有相近的增長率,但不能長久維持。收入水平的提高令3億多人擺脫“一天一美元”的貧困。中國的增長受益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和政策上對小學和中學教育的重視。生產效率的提高大大受益於從低效到高效生產——從農業到工業、從國有到民營及從面向國內生產到面向出口生產——的結構性轉變。
3.中國的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平等主義一直是計劃經濟的核心。以前這個大國也存在不同地區和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腦力工作者”不比“體力工作者”收入多。恢復經濟激勵和市場必然導致並加大收入的不平衡,但有些收入差距不是效率改善的結果。比如,政策傾斜助長了不同地區的差距以及農村和城鎮分化。政府現在著手減少不平等,認識到其威脅社會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