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副研究員盧布認為,養老地產發展的混亂與標準缺失也有關係。當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制度體系、產業標準和政策體系,準備都還不足。在我國,商業化養老時代尚未到來,一方面當前國民的收入結構不符合大面積商業化養老的需求,有錢人不會參與商業化養老過程,一般工薪階層尚無能力支撐商業化養老;另一方面養老項目投入大、回收周期長,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
李紅兵指出,一般情況下,只有那些失能失智的老人,在一對一服務成本太高、難以為繼,但又要保證他們相對穩定的生活水平時,集中養老才顯出必要性。居家養老目前是、未來也依然會是絕大多數老人的選擇。
此外,政府在養老地產發展中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同樣引人矚目。夏永宏告訴記者,他們的養老公寓項目,土地規劃已經通過政府有關部門批覆,但“並沒有在拿地等方面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
今年4月,北京市國土資源管理局公布了今年土地供應計劃,其中100公頃養老設施用地首次單獨列項。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養老設施用地的供應方式,一部分是政府投資的、社會福利性質的養老設施,將通過劃撥方式供應;一部分是非政府投資的,利用國有土地建養老設施的,將通過招拍掛等方式出讓。
但據媒體報道,北京總共推出的7塊養老設施用地,目前僅出讓1塊,原因在於“土地指標有限及財政壓力,各區縣並不熱衷於推動養老設施用地”。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根本還在於養老地產的模糊性,許多投資商“項莊舞劍”,意在圈地,是“用肥油養瘦骨頭”。養老產業因為是微利產業,故很多養老地產投資者在拿到土地以後,只會將其中的一部分用來建養老設施,另一部分則投入其他用途。而投資者的心思到底在“油”上還是“骨頭”上,實際運行中很難判斷,故政府也不敢輕易給地。
商業還是公益?養老地產在兩者中糾葛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