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利益的定義不是永恆不變的。50至70年代末,美國在台灣駐軍符合美國利益;一旦外交轉向,連漆有美國國徽的飛機都不能在台灣過夜,才算符合美國利益。只要不出於脅迫,只要不排除美國的利益,美國樂觀其成。這個話,早在兩岸三通時,美國就是這麼說的。
第三,在利益之外,理念也有一定分量。美國一天到晚信誓旦旦的說“只要兩岸人民同意…”,總不能到時不認帳吧。說到理念,別忘了列強瓜分中國時,是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退還庚子賠款成立留美“清華學堂”也是美國。慶祝光輝十月之際,別忘了辛亥革命成功後,所有列強均在觀望,只有美國率先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當時美國總統威爾遜說,“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有理想的國家”。
對台灣而言,美、日都是重要支柱。然而對於兩岸前景,美、日觀點大不相同。對美國議題有深入了解的前“新聞局長”邵玉銘轉述前台大法學院長許介鱗的研究,90年代,日本操弄一系列事件,動輒要邀李登輝赴日參加活動(先是廣島亞運,然後是大阪APEC,之後是京都大學校慶),當然都因為北京反對而未成行,結果激起李的仇中親日之情,從而激化兩岸對立。
換句話說,為了避免兩岸走得太近,日本不惜挑撥離間。這當然和地理位置有關。就像京都大學教授中西輝政所說,假如兩岸統一,釣魚台周邊海域會立刻變成中國的內海,日本的軍艦、飛艦只能乖乖的退出這個區域。
美國一位中國問題專家說,兩韓走向統一,日本不願見到,但是美國至少表面上不在乎;兩德統一,冷戰時的蘇聯不願見到,但是美國至少沒有阻撓。人們常說的“屁股決定腦袋”,在國際環境中也適用,就好像往往是航路決定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