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議,在兩岸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問題上,大陸方面應更加自我解放,更加包容。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則可採用“先易後難”的方式。例如,大陸可以將國際組織劃分幾類等級,有些NGO在名稱與功能上都不會引起任何關於主權的“疑慮”,大陸可以先就這些組織試著進行開放。其實對台灣來說,名稱並不重要,如果台灣的某個協會參加了某個NGO,若不叫“台灣某某協會,那應該叫什麼呢?”
丁仁方表示,非政府組織官方自身也不會因為台灣的參與名稱內含有“台灣”二字,就會認為它有“主權獨立”的意涵。但是,兩岸雙方卻在該問題的認知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大陸以名稱問題來限制或排斥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會讓台灣民眾在情感上受到很大的傷害”。而且,他還認為,對於國際組織自身來說,即便是改了名字,他們也會知道大陸和台灣是有所區別的。所以,許多台灣人不知道“改名的意義到底到哪裡,因為名稱本來就不重要”,“難道非政府組織參與多了,就會越來越像一個‘國家’嗎?不會的”,丁仁方說,“名稱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因為非政府組織本來就與主權無關。”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於10月11、12日在上海東郊賓館舉行,兩岸各約60位專家學者與會。本次論壇共有四大主要議題,包括兩岸政治關係、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及兩岸和平架構。
本屆論壇由兩岸共同舉辦,大陸主辦單位為全國台灣研究會,協辦單位為上海台灣研究所、上海東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主辦單位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協辦單位為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兩岸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兩岸政經研究中心、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新台灣國策智庫、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