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振源在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中評社 孫儀威攝) |
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記者 孫儀威 林艷 楊犇堯)在於2013年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上,台灣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在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兩岸之間並非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特殊的“境內與境”的關係。
童振源表示,兩岸在政治議題上有較大的差異,應共同來探討如何面對這樣的差異,並同時又能兼顧到情、理、法——所以,在兩岸互動上,要建構一個穩固的基礎。
他說,過去有一些政治上的術語,無論是“一中各表”還是“九二共識”,事實上都沒有辦法讓兩岸雙方都完全接受,所以在兩岸對話交流的過程中,要正視兩岸的差距與現實,同時也要面對兩岸的民意。“所以,我提出的一種看法是,兩岸是特殊的‘境內與境外’的關係”,童振源說。
童振源說,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達成共識的話,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會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童振源亦表示,當然,台灣大部份民眾都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發展,但仍然需要討論“雙方如何才能接受彼此的立場”,“既然‘中華民國’的存在是一個事實,如果能在這個事實上與大陸互動,而大陸也能夠面對‘中華民國’存在這一事實,我覺得兩岸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往前推動的”。
民共關係如何推進
童振源指出,推進民共之間的交流有三種途徑。其一,現在大陸方面對於民共交流設有一定的政治前提,如果雙方都能就這個前提進行一些調整,“對民進黨來說,如果它能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來接受‘中華民國’的體制,同時也調整所謂的‘台獨黨綱’,如此,民共的對話就會全面展開”。
其二,是通過既有的“維新基金會”來同大陸互動,如果大陸能夠接受,民進黨也願意運用的話,民共雙方可能會逐步達成一些共識。
其三,如果上述兩者都有困難,那就可以通過一些比較中立的學術平台,來同大陸逐步建立起一個初階的互動機制,“畢竟只有互動才能互信,只有互信才能互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