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採訪中,頤和園表示,包括從十七孔橋到文昌閣沿岸大黃鴨停留區域加裝的白色圍欄、近400名安保人員全部加班巡邏造成的費用、救急艇、運輸、活動以及因遇極端天氣而造成的部分支出,截至黃金周期間,根據初步估算頤和園方已為此次迎接大黃鴨的到來進行了兩三百萬的投入。
在運營維護方面,香港展出期間只需要停留在唯一海港,“浮動構築物許可證”申請中承諾不會移往別處,展示期間如遇特殊情況也只需將大黃鴨吊上岸進行查驗維修。而在北京,由於園博園的展覽在原本的計劃之外,導致大黃鴨展出中需要“輾轉”兩地,因此,據知情人士介紹,為適應兩個公園內不同的水文要求,兩個公園展出的大黃鴨實際並不完全相同,這也給北京地區的展出帶來了更大的成本支出,其中包括園博園組委會需要支付給原作者霍夫曼的一筆似乎更為“昂貴”的版權費用。
專家觀點
單純以安全原因收取門票說法太牽強
對於大黃鴨進駐頤和園、園博園展出的行為,中國旅遊研究院區域規劃所所長馬曉龍認為,按照以往的宣傳,將之純粹地定位為公共藝術的行為是不準確的,通過購買門票才能看到大黃鴨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商業行為。如果不打著公眾藝術或公益活動的標簽,單純按照商業行為來看,售賣門票等行為也就無可厚非了。
同時,對於設計周組委會此前關於“通過收取門票入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入園的人流量,確保遊客安全,有利於控制人流和疏導”的說法,馬曉龍也並不十分認同,他認為,單純為安全因素考慮的說法太過牽強。實際上,想要調節客流量,價格不是唯一的方法。如通過預約售票、網上預訂、提前規劃並發布消息等方式,同樣可以調節遊客流量。
但對於頤和園方承接大黃鴨這種現代設計作品的做法,馬曉龍表示了贊同。他表示,在不損害公共利益的基礎上,接受這種新的嘗試對於園方的發展很有益處。然而他也提出,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當這種合作是以商業行為來定義的時候,園方需要與合作方在商業利益上達成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