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王琪介紹,兩年前其同事徐文主任被患者砍傷,現在診室裡備有辣椒水,醫師一旦有人身危險就會用。
溫嶺傷醫事件三天後,10月28日,楊震受邀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演講有關醫患糾紛的應對技巧。他特意強調是“應對”而非“防範”——“根本防範不了”。
“醫患衝突沒有得到任何緩解,甚至還在加劇”,楊震說,長期頂著各種壓力超負荷工作的醫者需要自愈,而巴林特小組實際上是一種“集體治療”。
“這麼多年來,我並不恨任何一個‘醫鬧’”,楊震說他慢慢學會了包容和寬恕,何況疾病才是醫生和患者的共同敵人。
密不透風的日程表
檢討一下,如果能再壓縮難為情的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這樣就能給每個病人3分鐘了。
11月1日,上海一些醫生的微信朋友圈裡,流傳這樣一段話——今天我7:20開診,共看診192個病人,到最後一個病人看完離開是17:18,一共是598分鐘。出去四次上廁所共8分鐘,中午吃飯10分鐘,數次喝水耗時約6分鐘,用於看病人的時間是574分鐘,平均每個病人用時2.99分鐘!檢討一下,如果能再壓縮難為情的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這樣就能給每個病人3分鐘了——段子據傳是以骨科診療見長的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醫師所寫。
根據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引入的新加坡著名醫療管理集團百匯集團的標準,每個病人的首診時間不能少於15分鐘。去年底離開體制自由執業的原上海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強醫生,向預約病人承諾首診不少於30分鐘,複診不少於15分鐘。
密不透風的日程表,造成了醫療質量和醫患關係的諸多隱患,這背後是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極度不合理,也是新醫改致力改變,卻收效甚微的地方。
即便如此,孫梅認為醫生並不是無可作為,因為溝通中70%以上是情緒,醫者的冷漠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後果。
孫梅告訴記者,自己前一周在上海某三甲醫院就診時,親眼看到一位護士橫眉冷對首次前來該院求醫的江西患者,一連用五、六個“不知道”打發了關於專家出診時間這樣的基本問題。而五年的醫患糾紛調解生涯使她相信,醫者良好的態度本可以避免許多悲劇。
擁有257萬粉絲的前協和醫院急診科大夫於鶯在微博上表示,其實患者體驗的醫療,從跨進醫院第一步就開始了。冷暴力一點一點積累起來,到醫生那裡達到高潮,直到爆發。“醫生所受到的遭遇是在為患者遇到的每一個不如意買單。”
當年工作分工使然,孫梅經常出入上海各大三甲醫院的高幹病房,“醫護人員像對親人一樣”,“醫界也要自省”,孫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