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近中國、公平透明、獎學金覆蓋面廣,香港教育的傳統優勢仍吸引著一批批內地學生到這裡深造。
2008年,浙江女孩張笑也是被此吸引,走了這條路:讀本科、找工作。現在,還有兩年就能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她,認為香港的氣氛確實有所改變。
“我們初來時,港生對我們的心態相對平和,只有善意沒有敵意,但現在,看到內地生,港生可能下意識就覺得是和他們來搶資源,今天搶獎學金、圖書館的書,明天就是職位、房子、生存權利,對內地生本來就有不滿,如何奢談伸出援手。”
香港社會醞釀出的這種情緒,逐漸蔓延到校園,冷暖自知的內地生們一方面要面對對自己故鄉的質疑,一方面也感受得到香港社會正在經歷的陣痛。
“越了解,越懂得”
“隨著我在香港住得越長,我也越來越能明白港人的抱怨。我曾住在沙田(屬於新界),但周末基本不敢出門,因為商場烏泱泱都是趕來購物的內地人,對港人來說,這確實很大程度造成了他們的不便,剝奪了休閑空間”。
張笑的這份理解在不少香港人那裡,變成了實際的行動。在香港近年對內地人的反對聲浪中,局部的爭論很快就能上升到類似的高度。
以城大粵語課風波為例,這門課由粵語開設,下學期會有普通話班,這樣看似合理的設置卻因為總的學分計劃,為不懂粵語的內地同學帶來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