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何佳寅:兩德統一模式值得兩岸借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9 01:00:34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何佳寅。(中評社 魚莎莎攝)
  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記者 林艷 魚莎莎)10日在澳門理工大學舉行,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何佳寅日前在第四屆兩岸關係澳門論壇發言指出,東、西德國經歷了40年分裂而得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確實展現了這個民族的智慧,也給許多仍處於分裂或分治狀態的國家提供了很好的範例。他認為,兩德合併給兩岸最大的啟示是,排除了外部勢力的干擾,使內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何佳寅說,謀求兩岸統一必須以加強和充實“內因”為首要任務。即加強兩岸的歷史認同、文化認同、經濟認同與政治認同。在內因充分的情況下,一旦排除了外部干擾,即排除了美日等國對於阻礙中華崛起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海峽兩岸中華民族的統一便將大功告成。

  至於兩岸應當如何攜手促成國家和平統一,何佳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以充實內因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進程

  第一,增強歷史認同。何佳寅說,近代學者深切瞭解歷史具有發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情操之功用。歷史顯然有保留“集體記憶”及邏輯思維訓練的功用。而這種保留集體記憶的歷史認同則正是推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民族認同的精神基礎。有台灣學者提出兩岸之間可以共同寫一本歷史教科書,至少寫到1945年之前,求同存異。這是一種尋求兩岸歷史認同的很好建議,因為相同的歷史教科書將傳遞一種相同的價值、立場、觀點和意識形態,有助於建立兩岸民眾的民族認同。

  第二,增強文化認同。社會轉型時期,激烈的文化衝突必然對人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人的主體意識、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得到確立和增強,但與此同時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諸多負面效應。何佳寅認為,促進人的文化認同是減弱這種影響的重要途徑。由文化的特殊功能和兩岸目前的文化現狀所決定的,文化認同是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有效途徑。

  何佳寅說,以文化促進瞭解,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傳統文化作為兩岸之間的無形紐帶可以起到更好的減弱兩岸間現代文化差異的疏離感。他舉例說,馬英九於2008年提出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建議,由兩岸專家合編的“兩岸常用詞典”2012年8月13日正式出版。這本工具書費時15個月方完成,厚達1800頁,共收錄5700個常用字、2萬7千多個詞,並詳細解釋兩岸用法的異同。

  第三,增強經濟認同。何佳寅說,早從1968年開始,西德就定期向東德提供無息貸款。即便是70年代中期時,西德處於西方經濟危機和滯脹的大背景下,西德政府仍堅持以“經濟杠杆”來促進兩德關係的發展。東德對西德的貿易可享受歐共體內的優惠待遇。如今大陸也出台了許多惠台政策,兩岸三通及CEFA框架協定的簽訂都為兩岸的經貿交流提供保障。也加大了兩岸的利益認同感。以經促統是現在大陸政府積極貫徹的策略,而大陸的“經濟治略”過程中所運用的誘惑與衝擊,台灣的“社會”是直接承受的對象,台灣的“政府”則往往是間接行為的主體。

  現在的大陸對台灣已經產生了強大的磁吸效應。正是由於大陸的扶持,台灣才能夠成功避過全球經濟危機,是全球經濟危機中少數保持經濟增長的地區,更是幾乎唯一一個執政黨連任的地區。何佳寅認為,經濟上付出再大的成本,也遠遠小於軍事成本。今天人民幣和台幣兌換基本上是一比五,如果需要,一比一又如何?以台灣占大陸的份量,其不利影響將遠遠小於當年的德國。西德為國家統一做的到,我們更能做到。更何況今日的台灣要遠遠好於當時的東德,而今天的大陸,其實力也遠遠大於昔日的西德(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