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楊秀宮。(中評社 魚莎莎攝) |
中評社澳門12月16日電(記者 林艷 魚莎莎)在第四屆兩岸關係澳門論壇上,台灣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楊秀宮以“從‘統一論點’轉向‘統類觀點’的思索”為題,發表觀點。楊秀宮透過荀子的哲學解決大陸與台灣到底是“一”還是“二”的難題;“統類”的理論可以保障“和諧依存”,可以用不停歇的“交流對話”開展“進行式的統一”,在此情景下,“統一”可以不必是“目標設定”後的“時間表的統一”。
楊秀宮說,透過相對性的物件內容,看到兩者辯證統合於“壹”,此“壹”相當於統領“二”的“理念”,而“統類”使“二”進於“壹”之圓融無礙得以實現。差異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荀子認為可以“同時兼知之”,兼知是“兩”。但兩不是兼容或兼能,而是用一種更高的思想去吸收或更高的智能去駕馭,故說“有所謂一”。這個一是更高的統一,故說“不以彼(夫)一害此一”,而別稱之為“壹”。
楊秀宮表示,《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表示,“中華民國政府”堅決主張“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強調雙方充分體認各自享有統治權,但又屬於“一國內部”或“中國內部”的性質。這種主張在近來的用詞稱作“存異求同”。從“存異求同”的再次呼籲,是兩岸在走向“一個中國”的路程中的再一次詮釋。
大陸提出“一個中國(框架)”原則有多種不同的解讀,最理想的狀況是正視其類比作為“壹”的理論意義,作為“一個理念”的代名詞;而不要將之視為是“一個實體”的托詞。這樣才能保有詮釋的空間,也才是兩岸溝通的基底。所以談判或對談,溝通或合作,都是基於“一個中國”的“理念”來建構未來的論點。“理念”是抽象的指引,“理念”並不指定或配置一定的路徑。為“理念”努力是一項崇高的任務,各方人士需要協商共好,在各自所規劃的路徑與施行辦法中,持續前進與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