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用一個假設的問題去陷你於不義。有女藝人曾被問及,如果她男友與某女星的戀情屬實,她會怎樣做。她說她會與他分手。結果,第二天的報紙都大字標題說她要與男友分手,完全沒有提及假設性的前提,只在內文略有解釋。結果沒有看內文的人都以為她已決定與男朋友分手。
文章說,曾有學者接受某自以為高檔的傳媒訪問,誰知出來的不只是當時對談的內容,還包括很多記者個人對他以前某些報道的觀感。他不明白,記者如果想寫這些事,為何當時不問他?讓他可以直接回應,而是要讀者單看記者對他的個人意見。記者不欣賞他,大可以自己寫文章去批評他。沒有理由假惺惺說要訪問他。結果他的對答大部分沒有刊登,記者只是斷章取義地挖苦他,講的大部分都是記者的意見。這怎算是訪問?
相信類似的經驗不只一個人有過,這是很多人都不敢接受傳媒訪問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嘉誠先生寧願接受內地傳媒訪問,也不接受本地傳媒訪問,可能亦與此有關。
文章說,香港的一些傳媒,自恃有支筆在手,喜歡怎樣寫就怎樣寫,完全不理受傷害者的感受;別人作點批評,就反指控別人想干預新聞自由;他們可真的以為自己是無冕皇帝,不用受監管嗎?他們將自作自受,因為這必然會導致愈來愈少人肯接受傳媒訪問,傳媒的內容會愈來愈單薄,公信力會愈來愈少,最終會自絕於受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