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院士造假,第三方調查機構何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6 14:51:57


  說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學術抄襲,如果再用“涉嫌”二字,顯然並不妥當。為何如此說?眾所周知,舉報學術不端行為,目前往往注定兩個結局:其一,石沉大海;其二,內部悄悄從輕處理,難為外界所知。王正敏是否學術抄襲,早在去年8月份,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已有定論。
 
  細剖當時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所作定論,貓膩確實不少。顯然,去年8月份的處理結論,必定屬於“悄悄”的範疇,恐為外人所知。且看當時“定論”,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定,其論文高度重複、申報院士材料作假。板子看似舉起,但卻輕輕落下。在采納王正敏“粗心”、“毫不知情被列為論文作者”等有些無厘頭的辯詞之後,一場學術抄襲被演變為無足輕重的“學術不規範”、“不實事求是”。
 
  道理很明白,復旦大學調查自己的院士,當然很難狠下心來問責。更何況,院士背後潛藏的榮譽與利益,不可計數,於學校而言,難以忽視、必須正視。而這,也正暴露了目前學術不端行為調查機制的一個重大缺陷:不僅國內缺乏權威可信的官方舉報渠道,而且調查權往往歸屬於被舉報人所在單位,屬於典型的自查自糾。
 
  因此,即便王宇澄投書中科院,要求啟動調查程序,現實卻是,中科院接到舉報信並不會直接啟動調查,而是將其線索轉給復旦大學。方舟子時不時曝出高校教授學術造假,正是源於舉報者舉報無門,只好將舉報信寄送方舟子,試圖運用其私人影響力、媒體關注度,擺脫舉報信泥牛入海的窘態。而即便調查程序如願啟動,舉報人也必定要鬧得沸沸揚揚,利用輿論來壓制被舉報者學校包庇的私心。畢竟,前車之鑒,太多了。

  如同2009年雲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慶生被指論文抄襲,該學院的鑒定意見竟然是“過度引用且引用不當”。過度引用難道不是抄襲?包庇之心昭然若揭。也如同王正敏,在前一輪的調查中,學術抄襲被“不規範”輕輕遮掩。王宇澄選擇在公共場合、媒體之上與王正敏決裂,其用意非常明顯:用輿論的口水杜絕自查自糾的軟弱。
 
  去年8月份針對王正敏的調查,並沒有其人工耳蝸專利造假的舉報。如今,新證據出現,並且如此致命,輿論也被攪動。針對王正敏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看來必須要啟動。不過,其調查權,不能再交給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了,畢竟,其“護犢子”的先例在那裡擺著。那麼,無利益糾葛的第三方調查機構在哪兒?中科院不能再裝聾作啞了,不能再下放調查權了。(時間:1月3日 來源:河南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