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朋友要求,我最近下載"連我"應用,又增加了跟朋友聯繫的手段。我們的工作是編輯網頁,上班就意味著打開電腦上網。我在工作開始之前主要看3個郵箱和1個社交網站。以前偶爾用的mixi現已不用,但是平時經常要看四個網頁,查看朋友是否向我發了消息。
在家中,妻子和女兒的手機通知有短信時,她們要馬上看。我覺得對方發送的是不太重要內容,所以用了郵件。她們則等不了,非要放下手頭的事去看短信不可。我手機收到的大多數短信是家電商的甩賣廣告,餐飲店的推銷或是手機公司的新款宣傳等等。不過,我也要確認是無用的內容後才會放心。
在社交網站上,發帖子的都是認識的人。不管是否在上班時間,股市分析師、航空公司職員、初中老師等同學們不斷發帖子,並給其他朋友的帖子點“贊”。這種生活造成了跟別人談話或者開會時眼光離不開手機的人群。一位記者在報紙專欄上說他一天要查看手機73次,承認患了一種依賴症。
每年年底我都要用電腦匆忙製作賀年片。以前也曾使用已經印刷好的新年卡,但仍需書寫地址。賀年卡軟件出現後,連寫地址的工夫也省去了。二兒子去年一張賀年卡也沒寫,他說“沒有時間,發賀年短信就行了”。日本的傳統習慣已因網絡而改變。
我想起了德國作家米切爾·恩德寫的故事《毛毛 MOMO》。故事裡“時間儲蓄銀行”的灰色紳士們偷竊人們的時間,大家失去從容的心情,毛毛成功奪回了被偷的時間。總是收發短信或在社交網站發帖的行為是否蠶食了我們的生活?忘帶手機確實會很不方便,但無休止地跟別人聯繫的習慣真能提高生活質量嗎?
我回福岡探親時發現,地鐵間隔有時長達15分鐘。這在首都圈是無法接受的時間浪費。我回福岡後一定會在海邊慢跑一個半小時,邊跑邊看看風景,聽聽波濤。這讓我覺得很舒服,感受到從緊張生活中解脫出來的快樂。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一直沒用過手機,他說沒有感覺過不方便。想跟他聯繫就需要寫信或打電話。每年通過電話交談幾次,會覺得很新鮮、親切。我們家的生活則離不開手機,妻子要用短信通知住在二樓房間的孩子們“飯做好了”、“可以洗澡了”。與那位同學相比,這種生活肯定是不自由的。
來源:共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