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2日電/最近幾天最熱鬧的話題,都離不開教育學術,先有粵語地位的議論、再有研究生本地化的議論,更有“港大民調”的熱議。筆者工作上和市場調查有關聯,自然特別關注民調之事,一直以來從未間斷追蹤閱讀港大民調結果和相關的調查方法。一來民間的各種噪音令人頭暈眼花,用數字說話,應該更理性更可靠吧?二來印證下商業上的調查手段和學院派的方法是否大同小異,溫故知新。
為何獨創“支持率淨值”
本來簡簡單單的政府、特首、官員的支持率,是很簡單的民調,按理說全世界大同小異都在搞,不應該有什麼爭議,更不該有什麼差錯。咱們香港後來越搞越多花樣,怎麼跑出來個支持率淨值?真沒見過外國有這樣東西,再說,不論淨值如何,實際上還是有人支持政府也有人反對,搞個“淨值”,對於不懂統計的人來說,不是等同於一面倒負面?統計本身可以是中性的、實事求是的,但是如此解讀變成有指導性;不知道港大鍾教授對此可有什麼創新見解,怎麼創出了個新指標?如果說要更公正的解讀,又是否應該同時比較世界各大領袖的“淨值”才算全面、公道(注:以淨值論,奧巴馬13年12月CNN的民調是負15%,法國奧朗德13年度一直於負40%至負50%間徘徊,馬英九13年9月負70%)?
遠的不說,我們只看香港,以曆任香港特首在港大民調中的評分看來,曾蔭權評分是最高的,但是實際在任“政績”好像也沒什麼特好評價,甚至港英最後的彭定康開局的評分也只和梁振英相若,也從未見彭定康評分和曾蔭權評分有重大差異,可見一般“正常評分”幅度就不離40-60之間,梁振英特首並無大幅度落後於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