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五點基礎上,通過試點,總結經驗,再逐步推進。
主持人:其實民營銀行不是一類新的機構,以前也有民營資本投資的銀行,為什麼這次還會提到試點這個概念呢?
尚福林: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法律上本身沒有障礙,實踐中也已經比較普遍了,主要是通過兼並重組和在銀行改制、改造的過程中進入了銀行業。真正由民營資本發起設立還比較少,真正自擔剩餘風險的並不多。所以,這次試點主要是試行自擔風險的新機制。具體來講,一是讓資本說話的公司治理機制,二是讓資本決策的經營管理機制,三是讓資本所有者承擔風險損失的市場約束機制。此前我們在這些方面還缺乏經驗,為了防止整體試錯,所以還是要通過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推開。
民營銀行要守牢風險底線
主持人:李院長,您覺得這五點要求對推進民營銀行試點有何意義?
李揚:現在,對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政策“玻璃門”已拆除,但仍要關注兩個問題:第一,民營資本辦銀行常常有一個誤解,覺得辦銀行和自己辦的一般企業一樣,自己說了算,可以方便融資。其實銀行是一個特殊行業,在任何國家都是特許經營,要有嚴格的資質審查和監管。因為銀行面向大眾經營。雖然股權完全是私人的,但是經營活動是外溢的,在相當程度上有公共性。因此保障公共利益,就要有法律、有機構來實施這些保障。第二是風險。方案提出風險自擔,其實這是強調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市場允許你從事業務,市場也要求出問題時你必須自擔風險。
主持人:作為大型銀行的行長,請問張行長怎麼看待民營銀行試點問題?
張紅力:銀行最擔心的就是發生系統性風險,因為一家銀行發生問題,就會有系統性影響,所以我們希望競爭對手都能健康成長。開設民營銀行的底線,就是不能產生任何系統性風險,同時能服務實體經濟、保護消費者利益和公平競爭。在開放的行業中,各位投資主體應在同樣的環境下開展金融活動,同樣接受監管,承擔同樣的責任和義務。
我認為,由於民營銀行存在信用劣勢,可能會難以吸收到公眾存款。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推進民間信用體系建立的同時,建立風險自擔機制和存款保險制度,使存款人利益受到保護,有利於提高公眾對民營銀行的信心。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