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4日電/廣州住宅停車費最高可能漲300%、咪表停車費最高可能漲150%、商場停車費最高可能漲100%……廣州停車費漲價方案引發全城關注。只要稍微認真閱讀近日媒體關於廣州停車費將大幅漲價的報道和相關議論,可以發現有三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是很清楚的。
第一,漲價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所謂的“聽證會”可能就是漲價方案預設的駭人漲幅中做點微調而已,這通常是所有以行政為主導的漲價行為的鐵律。
第二,以“治堵”作為漲價的理由,充滿著自相矛盾、缺乏合理論證和違背民意的種種謬誤。比如:物價局有關負責人一方面說漲價是為了治堵,但是其提出的方案又說“通過提高停車收費標準對治堵的效果有限”,既要打出堂皇的目的為理由,又要為預見的效果“有效”而先撇清責任,這是什麼邏輯和心態?
又如,為了論證漲價和治堵的關係,市交委提交的數據顯示漲價後預計近期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流量可降低10%左右、幹道平均車速提高4%—5%,並稱是問卷和訪問調查的結果。但是,這種調查的命題形式、範圍、人群選擇等等操作手段的合理性究竟如何呢?誰來監督調查數據的真實性呢?另外,還要注意到上述預計的說法是“近期……可降低”,根據外地經驗,漲價之初會有點效果,但隨著車主對漲價成本的消化和心理變化,效果很快就不明顯。看來主其事者對漲價的真實效果也是心知肚明的,乃有“近期”的說法。
實際上,近日媒體報道的廣大車主的反應,已經顯示出與這份調查結果有較大的反差。而且,把“限牌”與漲停車費同時作為治堵的措施明顯違背了常識:車主花了更大成本買車之後,就更不會因為漲停車費而不開或少開。面對買車與停車成本的同時大幅上漲,合理的預計未必是車少開,而是違章停車現象會大幅增加;而各種違章停車又必然會帶來新的“添堵”。另外,公車的使用不會受漲價的影響,治堵成本會不會更加不公平地攤派在民眾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