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4日電/“去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採取‘簡政放權’的做法,而不是用大規模財政刺激手段,目前看效果不錯。”在23日舉行的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這些做法帶來了效果,煥發了市場活力,今年還要繼續減少行政審批。
樓繼偉指出,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放亂收死”的循環,但現在出現這個循環的可能性很小,“過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而現在98%以上的價格已經放開,由企業自主決策,把本應由市場決策的權力放給市場,就不太容易出現過去那種循環,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性更小。”
樓繼偉表示,當前財稅改革應處理好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政府職能如何在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的劃分,其次是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如何讓公眾參與並更加透明化,最後是政府如何實現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的轉變。
“比如霧霾和大氣污染,實際上是一個跨區域的外部性問題。”樓繼偉舉例道,汽車在各地生產,如果其尾氣排放不達標,它在一個地方創造了GDP、就業和稅收,但賣到全國各處後就會影響當地的大氣質量。
“如果簡單地把審批權都下放了,一個區域外部性的問題應該由哪級政府來管?這個例子說明,不是什麼權都要放的。”樓繼偉表示,在利用經濟手段治污方面,正在將資源稅改變成從價計征,同時也有污染稅、環境稅方面的考慮,碳交易也是考慮的方向。
在回答“如何看待財政收入增長最快,然後是GDP增長,最後是老百姓收入增長”的提問時,樓繼偉笑言“沒那回事兒”。他指出,2008年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時政府啟動了大規模刺激計劃,經濟的迅速升溫使得工業品出廠價格(PPI)持續走高,超過CPI指數,而稅收基本是間接式,這使得我們的稅收增長高於GDP的增長。從去年開始,PPI環比是負的,今年前2個月環比仍舊是負的,這使得財政收入增長不大可能出現超過GDP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