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它體現的是兩岸的共同意志,而非一方“獨白”,強迫對方接受。它需要雙方共同商談來達成,需要兩岸民眾的共同參與、兩岸學界的共同醞釀、探討,和兩岸輿論的共同監督與催促、鼓勵。
第三,兩岸之間雖然在政治認同上有很大差距,但在國家認同、特別是民族認同上重疊性很高,這就使兩岸和平協議有了深厚的民意基礎。
第四,兩岸都高度期盼和平。目前的和平狀態是靠默契達成的冷和平狀態,是不穩固的,充滿變數。雙方都期望將她以制度化、法律化形式固定下來。
第五,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隨著中國進一步崛起,必然會認真反思其阻擾兩岸和平的策略是否能夠延續,其越來越高的成本代價是否能夠承受。最近美國重量級學者“與台灣說再見”一文,就是一例。可以肯定的說,未來國際社會對於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只會肯定。
第六,對於台灣社會存疑的和平協議如何表達一中原則的問題,也可以在實踐中以尋求最大公約數方式,尋找雙方都可接受、同時不失一中原則精神的話語來表達,如“共同國家”、“兩岸一家親”等。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把握現在,才能開創未來。馬英九的任期僅剩2年多一點,時間緊迫。要想留下青史銘刻的歷史定位,大約只有商談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為台灣民眾創造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時代一途了。從當今的國際大勢看,中國的崛起已是勢不可擋,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實踐也已經展開。展望未來,十三億中國人龐大的購買力和強勁的競爭力,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和“軟資源”。台灣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如果不走兩岸融合的道路,必將邊緣化和衰敗。我們可以大膽預言,馬政府如果錯失時機,兩岸和平協議也一定會在台灣下一位領導人手中達成。因為,這是代價最小,收益最大,且會永遠銘記在兩岸民眾心中的頭等大事;須知,在東方民族價值觀中,“和平”的排位極高,官方話語體系中有“和為貴”等;而民間則有“家和萬事興”、“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之諺,足見和平之珍貴。而和平的締造者,也必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不朽的名聲和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