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很多都沒有後代,沒人會去看他們,也沒人給他們掃墓。”王紹川一想到這些就覺得難受,“趁現在還走得動,想多去看看他們。”王紹川說。
2010年,王紹川組織了20多位重慶籍志願軍老兵自費前往朝鮮,為埋葬在異國他鄉的戰友掃墓,郭應吉就是跟隨著他們才第一次去到了朝鮮。
今日的朝鮮半島很難再尋到當初的戰爭痕跡,但對於這些幸存下來的老戰士們來說,那裡有他們一輩子都抹不掉的戰爭記憶,“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1951年3月,不到16歲的王紹川作為12軍31師91團的一員,和同班同學藍虹以及陳遠庭一起成為第二批入朝參戰的志願軍。3月26日,他們一同跨過了鴨綠江。“鴨綠江那頭是祖國,燈火輝煌;而這頭是朝鮮,漆黑一片。”
到達的第一個夜晚,山地凹凸不平的朝鮮,找不到一塊平整的能睡覺的地方,每個戰士都只能用隨身攜帶的鐵撬鏟平一個山坡,鋪上玉米秸秆,蓋著漆滿了膠的方形的“雨布”,夾著對方的腿相互取暖。
凍土,很硬,這是王紹川對於朝鮮的第一印象。
之後,王紹川跟隨部隊開始了一連18天“夜行曉宿”的徒步行軍,稍作休整之後就開始準備第五次戰役。
關於戰場上淚與痛的故事,王紹川講也講不完,“戰爭的東西,永世都忘不了”,可在年輕的王紹川眼裡,死亡在後來的確成為了最猝不及防的事情。
一場戰役漫山遍野都是戰友的屍體,“那些犧牲的志願軍戰友一般就地掩埋,插個小牌牌,沒有名字”。與王紹川一同前往戰場的同班同學藍虹和陳遠庭都先後犧牲在異鄉的戰場上,再也回不來了。
據公開資料,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輪流參戰130萬人,在戰爭中共陣亡183108人,其中,川渝地區陣亡志願軍總數為31000餘人,重慶籍戰士犧牲了9468人。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29000餘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400餘人外,尚有8000餘人下落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