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專家:人性不可靠,要把權力關進籠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23 00:23:15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核心提示:金錢、美色和虛榮這三種欲望,並不因“人”有多少“良心”和“覺悟”就可以減少,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性質使其所以然

  在當下的中國,英國貴族阿克頓勛爵的名言“Power tends to corrupt,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幾乎無人不曉,人們一般將其譯為“權力使人腐敗,而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但已故著名科學史家許良英先生並不贊成,他認為在原文中,“權力”本身是主語,是“權力”本身“總是趨向”腐敗,並不是它“導致”或“使人”腐敗,“腐敗是指權力本身,是制度,不僅僅是掌權的人”。的確,一種良好的制度在政治中是極端重要的,然而再仔細琢磨,一來,良好制度又由誰人來建構和完成呢?二來,假若弱化了作為腐敗之受體的“人”,那麼,權力所散發出的腐敗也就失去了對象,進而也就不會再有“腐敗”這回事了。由此可見,腐敗的主體究竟是“權力”還是“人”本身,就成了一個思考腐敗之出發點和立腳點。

  防範權力個人化與腐敗的根基在於穿透“人性”

  在抑制腐敗的鏈條中,良好的制度固然具有關鍵的不可或缺性,這是毋需贅言的。但要進一步說清這種“不可或缺性”,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既是制定制度的主體,同時又是被制度約束的主體的“人”。而要說到這樣的一種“人”,就又要談及“人”為什麼非要被制度所約束,進而再進入“人是什麼”和“人又怎麼了”的論域,自然,這些就是所謂對“人性”作出判斷的問題。

  如何判斷“人性”幾乎是所有人文社會學科的基礎問題,對於政治學科來說更是最為基本的論述前提。因為對“人性”採取怎樣的透視進路,將在動機與意圖的層面上決定著建構怎樣的制度構架和設計怎樣的運作機制。一般而言,“人性”預設有幾種不同的角度:一是“善”與“惡”的定奪理論,二是“理性”與“非理性”的選擇說法,三是“靠得住”與“不可靠”的截然區分。雖然這三種預設都以二分法的形式出現,但其邏輯推演結果則可能不大相同,甚至大不相同。比較而言,前兩種透視進路相對來說較為模糊。例如,人們注意到“人”本身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人”在一種境況下是理性的,而在另一種情景中又可能是非理性的,所以把它們作為“人性”判斷的基礎將難免偏頗。但要在“靠得住”與“不可靠”之間找出一個模糊的“中和”空間來,恐怕也並不容易。在筆者看來,或許正是這種非此即彼的斷然性,造就了此種“人性”透視進路的深刻維度,因為在這其中充滿了一種被稱之為“戒慎恐懼”的希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