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今天又適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65周年,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再見甲午——藍色視角下的中日戰爭》一書。
對於甲午戰爭的解讀與反思, 作者許華這位軍內外著名的甲午戰爭與近代海軍史專家選取的是一個全新的“藍色視角”,也就是站在海權理論的高度進行具有鮮明軍事學術特色的全面精准回顧、外科手術刀式的專業解剖與深刻的理性反思。在完整回溯甲午戰爭的歷史背景、戰局發展及最終結局全過程的基礎上,融入作者對甲午戰爭史二十多年的諸多研究成果,對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過程進行軍事方面的分析講評;對中日兩國海軍艦隊在黃海海戰中的交戰和結果進行海軍技戰術方面的專業剖析;對中國海軍北洋艦隊在威海衛的全軍覆滅結局進行深入的解析探究;對北洋艦隊指揮官丁汝昌個人在甲午戰爭中的指揮決策情況進行深入精准的考證評判;對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談判中的相關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表述分析;對中日兩國的海軍海防事業和近代化事業及其成敗得失進行總體的對比反思;對甲午海戰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的重要影響進行深入的闡述等。
在作者看來,甲午之戰,中日兩國的較量遠在戰場之外,但決定這場戰爭命運的關鍵,主導勝負走向的則是中日海軍戰略思想及作戰指導方針的差異上,其中核心的問題是制海權的爭奪。甲午戰爭前後,美國海軍戰略理論家馬漢的制海權理論風靡歐美,日本不僅及時翻譯和學習,而且以海權學說為指導,結合日本的國情和軍情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制海權理論和海軍戰略;反觀中國,清朝統治者卻不知馬漢為何人,海權論為何物。放棄和喪失制海權,這是號稱“亞洲海軍第一”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追本溯源,中日海軍的差異實際上反映的是兩國制度和文化的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