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後半葉,清廷中的洋務派人士在軍事和經濟領域推行了很多現代化的舉措,期待中國“先睡後醒”,求強求富,但甲午戰爭的失敗表明,當時的中國,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請您先談談中國“睡獅”和“先睡後醒”的情況。
我們知道,“睡獅”的提法來源於拿破侖。1793年,英國國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急欲打開與中國貿易的大門,但他們的要求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絕。1816年,英王再次派阿美士德來華商談貿易。他抵達天津口外時,嘉慶皇帝告訴地方官員,“如要求開通商口岸,嚴辭駁斥,筵宴遣回,不使其入京。”後來他又因跪拜禮儀而與中方糾纏許久,不被待見的阿美士德只好怏怏地踏上歸途。
阿美士德在回國途中經過聖赫勒拿島,拜訪了在滑鐵盧慘敗後被監禁在那裡的拿破侖。他講述了自己在華的經歷,認為只有戰爭,才能使中國明白打開國門對雙方都有好處的道理。拿破侖評論說:“要同這個幅員廣大、物產豐富的帝國作戰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說:“開始你們可能會成功,你們會奪取他們的船只,破壞他們的軍事和商業設施,但你們也會讓他們明白他們自己的力量。他們會思考;他們會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裝備起來。他們會把炮手從法國、美國甚至倫敦請來,建造一支艦隊,把你們打敗。”阿美士德反駁說:“中國在表面強大的背後是泥足巨人,很軟弱。”拿破侖指出,中國並不軟弱,它只不過是一只睡眠中的獅子。“獅子睡著了連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