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方面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漫長過程中,台灣可站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巨人的肩膀上向全球發展,包括大陸十三億人口龐大市場在內。屆時兩岸優勢互補,互利雙贏,揮灑空間之大應可預期。
再者,如果兩岸共同追求“和平統一”,則具有台灣特色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制,從長遠看,或可影響大陸的改變,作為大陸十三億同胞的另類選擇。退一步說,也至少可充實大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利己利人,當為國人所樂見。
和平統一,兩岸應有的作爲
如果追求國家“和平統一”的長期目標能為兩岸人民所接受,則雙方應思考在漫長的追求統合過程中,如何做到相互尊重在中國領土上存在著兩個互不隸屬的“政府”之現實,做到相互尊重對方的現有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未來統一後的“新中國”是否也應由兩岸人民來共同建構?
具體而言,台灣的朝野政黨似應致力謀求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的“台灣共識”,儘快恢復李登輝政府時代的“國家統一綱領”與“國家統一委員會”,以使北京當局放心,台灣不會追求分裂國家的“台灣獨立”。同時,北京方面亦宜採取對應措施,考慮根據其憲法,制訂具有建設性的“國家統一綱領”,以替代具有破壞性的“反分裂國家法”,甚至進一步仿效我方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制訂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將兩岸人民置於平等地位,使兩岸人民成為兩岸關係的主體。此種法制化的關係當可使得習慣“民主法治”的台灣民眾放下被中共吞併的“恐懼”,產生安全感,從而也能對維護現行生活方式產生“信心”。
“一中三憲”與“一中架構”
至於與兩岸共同參與國際組織密切相關的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問題,目前台灣內部朝野政黨雖尚有重大歧見,且中共視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地方政府”,亦顯難為台灣人民所接受,但兩岸必須朝向和平解決爭端的趨勢,形勢比人強,兩岸三黨恐亦難以阻擋共同尋求為各方所可接受之妥協方案的結局。
從2009年11月舉行“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之後,台灣方面為促進兩岸和解用力最深的民間學者,要算台大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了。他在完成遠企“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委託的“兩岸統合與和平發展”白皮書撰寫工作後,邀請兩岸學者專家及退休的使節、將軍,在兩岸日本、澳大利亞等地舉行學術研討會,提出以兩岸現行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的“一中三憲”之兩岸政治定位。此一合情合理的創見,不僅廣受大陸學者的重視,北京的外交部還曾於2012年邀請張教授到該部發表專題演講,闡釋他的新構想;而且美國著名的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也在他去年出版的“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新書中,讚揚張教授的創見,並驚奇為何未獲台灣各界,尤其未獲台灣學界的呼應。
更令人遺憾的是,連執政的馬政府及其智庫亦未予適當的鼓勵或任何實質的支持。張亞中教授必須靠他個人的人脈及其團隊到處張羅經費,舉辦研討會、出版新書,拍攝“百年中國─迷悟之間”的紀錄片,這真可算是台灣公民力量的一大奇蹟!
張亞中教授創議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北京當局雖未正式表示認同,但從北大、清大、人民大學及廈門大學等名校學者熱心參與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研所、上海國際關係研究院、台灣研究所、東亞研究所、廈大台灣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等智庫的參與熱情贊助。在在顯示陸方有意借重學者專家的智慧,穩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
近年來大陸的胡錦濤主席、習近平主席先後呼籲兩岸共建“一中框架”(我方用“一中架構”),而愈來愈少提起具有排它性的“一中原則”,(馬總統一再聲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是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兩岸交往中就沒有地位,難謂合理)。此一“一中架構”顯較“一中原則”來得合理,因其具有包容性。當是陸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結果。“一中架構”如能解讀為:在國家統一為一個兩岸共同擁有的“新中國”之前,對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就是建構這個“新中國”的兩根樑柱,這與張亞中教授所提“一中三憲”的精神是若合符節的。
對於台灣國際參與的建議
對外,基於當前“國際現狀”,在以主權國家組成的聯合國體系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既已代表“中國”為會員國。如中華民國政府不論以中華民國或台灣名稱申請為聯合國新的會員國,由於北京有一百七十二個邦交國支持,絕無可能成功,兼之北京堅決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更無可能通過“安全理事會”北京否決的一關。但如能公平對待,爭取台灣民心考量,北京似應主動協助台北以“中華台北”名稱成為聯合國其附屬專門機構的“觀察員”,以達兩岸人民共同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目的,台北作為“觀察員”既不是“兩個中國”,亦非“一中一台”,更不致造成兩岸永久的分裂狀態,反而可藉此增加雙方的接觸,維護並促進兩岸共同的利益。如北京方面認為,兩岸互信尚嫌不足,時機尚未成熟,亦可先主動協助台北成為聯合國體系內非政治性的功能性多邊國際組織“觀察員”,相信台灣人民必會感受陸方的善意,有助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
本人曾多次在兩岸學術研討會中與大陸學者交換意見,建議陸方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提出或洽請友好國家代表團聯合提出“有關台、澎、金、馬地區人民代表權決議草案”(請參閱附件),以使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感受其人權受到尊重,且可“使台灣人民的聲音能被國際社會所聽到”,此語最先係由英國下議院外交委員會在其訪台報告中提及,繼由美國柯林頓總統於一九九四年的“台灣政策檢討報告”中沿用如下:“美國將繼續加強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支持台灣加入非以國家地位參加之國際組織,並使台灣之聲音能在其他國際組織被聽到”。稍後又補充申述,支持台灣有意義參加國際組織的活動,包括“觀察員”地位。
在目前情形下,北京方面似可順應馬英九總統之請,儘速主動協助台北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的“觀察員”,而不要再等到美國國會友台議員出面提案敦促其政府支持台北,再被動應變。北京似亦宜主動協助台北成為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觀察員”,則台灣人民必會感受兩岸人民“一家親”的溫暖,深盼北京當局早日及時行動,切勿顧慮台灣換黨執政,祇要二千三百萬人民感受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好處,任何政治人物都不敢違逆民意,因為他們在乎的是選票。
在擬議兩岸共同參與國際組織的議題上,張亞中教授也曾於去年初在北京舉行的“夏合研討會”中,提出“兩岸三席”的新構想,仿照“歐盟”二十七加一的模式參加國際組織,以北京一席(會員國)、台北一席(會員或觀察員),再由北京、台北共組的“中華共同體”一席(會員或觀察員)。如此,既有主體,又有共體。張亞中教授認為此法或可在“非政府國際多邊組織”(INGO)中先行實驗,再推展至“政府間國際多邊組織”(IGO),俾有助兩岸的合作、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