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一戰華工在歐洲”大型資料圖片展將於2014年5月在英國、法國、比利時舉行。英國展定於2014年5月16日-18日在查甯閣中文圖書館舉行。
“一戰華工在歐洲”大型資料圖片展以錯綜複雜的一戰歐洲戰場為大背景,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交叉為主線,聚焦14萬最底層的中國勞工坎坷曲折的命運。此次展覽以實物、文獻檔案或學術著作、主題圖片等四種媒介為主要展示形式,集中描述華工出洋前後的全過程,勾勒華工生活點滴,旨在佐證一戰華工對歐戰勝利和人類文明進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探尋一個世紀以來各國人民對華工認知所經歷的變遷,為滄桑百年增添生鮮的活力與深刻的體認。
英國《英中時報》報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為獲得收複國家權益,進而在戰後國際政治舞台謀取立足之地的機會,采納了時任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的“以工代兵”的政策。於是在1916年至1918年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華工14萬人左右。
這既紓解了英法兵力上的困頓,又使中國擺脫了政治孤立的處境,更彰示了中國敢於負責與勇於承擔的民族精神。
華工歷經艱險,遠渡重洋,抵達歐洲後即刻投入到挖掘戰壕、築路、救護傷員等緊張而又危險的戰勤和戰鬥工作中去。華工在為結束這場戰爭作出貢獻的同時,還要忍受因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不同而帶來的種種不便。
但是,即便在如此嚴酷的戰爭環境下,華工依然保持了中華民族所具備的樂觀豁達,吃苦耐勞,善於學習的精神,在軍需生產、給養運輸、戰地勞役等方方面面表現優異,為協約國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