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多分一點食物,成為一種本能反應
在饑寒交迫、生死未蔔的戰俘營裡,多得到一點吃的東西就意味著多一線生存的機會。每天,戰俘用木桶把飯食從廚房領回到營房,然後再分發給大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多得到一些食物,這已經根本無關私欲,而是饑寒交迫的戰俘在生死抉擇間的本能反應。
大家會推選出一個人負責分發食物,其他戰俘排隊依次領取食物,我就是分發者之一。幹這份活的人經常會因為各種紛爭幹不了多久,可是我卻一幹就幹到戰爭結束。我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分發食物時,首先把自己的飯盒裡盛上一份食物放在木桶旁,然後照此分給其他人。如果有誰質疑得到的食物少,他可以選擇把我留給自己的換走,再把少的那份留下來。就這樣,我的那份食物從來沒有人拿走過。
給整日饑腸轆轆的人分發食物不僅讓我贏得了戰友的信任和尊重,更讓我懂得了中國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怎樣的一種境界。我已經為自己在得克薩斯州公墓買好了墓地,墓碑上就寫:“分發食物的人”。
在戰俘營的經歷是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痛,中國朋友在苦難中給予我莫大幫助和關懷
我很幸運沒有被疾病折磨致死。1943年秋天我被派到工廠勞動。一開始幹的活是在建廠房的工地上往腳手架上搬運磚頭。廠房越建越高,腳手架也隨之升高,站在上面已經能看到外面。每次走上去我都會刻意多停留一會兒,看看外面的過往行人。我心裡清楚,在日本人的統治下,外面的中國人和我沒什麼兩樣,都是沒有自由的人。
在工廠裡我結識了中國朋友葛慶餘。葛慶餘在工廠的工作是保安。每天早晨,日本人對戰俘進行完搜身檢查後,葛慶餘便把戰俘從戰俘營領到工廠。我時常會用剛剛學會的漢語和葛慶餘打招呼,或簡單地說說話。後來,葛慶餘還找來一本英漢字典充當起兩人交流的“翻譯”。就這樣我們成了朋友。
結束建廠房工地的活計後,我所在班組的工作是拆解模具車床零件,待日本人拿去複制完圖紙後,再把機床重新組裝起來,然後把機床運到別的地方使用。我會趁機偷出拆下的軸承交給葛慶餘,葛慶餘再把軸承偷偷拿到外面去賣,然後買來一些吃的東西給我。缺少了軸承,日本人的機器肯定不好用,但是他們並沒發現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二人的秘密“交易”險象環生。廠區裡有一個小棚子是葛慶餘的工作室,平時嚴禁戰俘進入。記得有一次大概是去給葛慶餘送軸承或者是去取葛慶餘帶來的食物,我進到這個小屋子裡。突然進來了一個日本兵,葛慶餘靈機一動,馬上拿起旁邊放著的一把鐵鍬,裝作給我示範如何使用鐵鍬,接下來該去幹什麼活,並轉身告訴日本兵他正在給戰俘分配任務,才把這個日本兵糊弄走了。
我知道,葛慶餘是在冒著生命危險幫助我。除此以外,葛慶餘還是我最重要的消息來源,包括外面的戰事及時局進展等,所有這些都給了我和其他戰俘頑強地活下去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