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為競爭力之本的瑞士銀行保密傳統由來已久。根據1934年通過的《聯邦銀行法》,瑞士銀行應防止客戶信息被第三方獲知,無論第三方是私人還是官方。瑞士銀行因此贏得全球客戶信賴,吸收離岸財富逾2萬億美元,瑞士也因其銀行業保密傳統缺乏透明、涉嫌幫助客戶逃稅被指責為“避稅天堂”。
據新華社電
■ 縱深
瑞士“金字招牌”該砸不該砸?
詹姆斯·邦德曾有句台詞:“如果連瑞士銀行家都不能信任,世界將變成什麼樣?”作為特工,邦德只相信兩個人: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是瑞士銀行家。這足以說明瑞士銀行的全球盛譽。但是,值得信任的銀行,就一定是好銀行嗎?
吸納全球三成離岸存款
全球三成的離岸存款在彈丸之地的瑞士!該國銀行業的金字招牌,得益於瑞士特殊的中立國地位和數百年銀行業的傳統。
16世紀,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瑞士,這些新教徒也帶來了大量金錢,交給日內瓦銀行家打理。瑞士在這樣的環境中,造就了銀行業的高度繁榮,而銀行保密原則成為瑞士經濟繁榮的基石。
1934年,瑞士當局頒布了《聯邦銀行法》,該法第47條明確規定:任何銀行職員都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保守其與客戶往來情況及客戶財產狀況等有關機密。否則將面臨最低6個月到5年的監禁,以及最高5萬瑞士法郎的罰款。
最為重要的是,該保密協議終身生效。不會因為銀行職員離職、退休、解雇而失效。
瑞士各銀行為加強保密,普遍採用了密碼賬戶、化名代號等管理方式,即儲戶只在第一次存款時寫真實姓名,之後便把戶頭編上代碼。為了替儲戶嚴格保密,在蘇黎世和日內瓦有116家專門辦理秘密存儲業務的銀行——這還不算各大銀行內設的私人儲存窗口。
在這些銀行裡,不准拍照,不講姓名,有些甚至不設招牌,只標有經營者的名字。而且,辦理個人秘密戶頭的職員要絕對可靠,大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傳,經過良好職業教育。
逃稅天堂 貪官保險箱
對於儲戶而言,保密制度奠定了瑞士銀行“最可信任”的形象,但也因這一制度,瑞士一直成為多國批判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