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出於地緣政治的“天然選擇”,在中國周邊並不罕見。
如巴基斯坦,由於和南亞次大陸更強大的鄰居——印度處於敵對狀態,且軍事盟友——美國因同樣需要印度的戰略合作,對自己的支持始終半心半意,出於生存需要,歷屆巴基斯坦政府,儘管政見不同,政體各異,甚至互為仇敵(前總統齊亞.哈克就曾處死布托,而布托的女兒、女婿後來又先後擔任過總統、總理),但在“親華”方面卻如出一轍地堅定不含糊。很顯然,這種“親華”,出發點是自身的安全、甚至生存,只要印巴間的對峙、隔閡一天不消除,巴基斯坦不論政局如何變化,朝野如何對立,在“必須親華”這個問題上,就一天不會有實質上的分歧。
相反的例子是蒙古。由於一直擔心被中國“吃掉”,蒙古在冷戰後執政黨反覆更迭,卻總是將更多賭注押在唯一的另一鄰國——俄羅斯,和所謂“第三個鄰國”——美國、日本頭上。
國際政治和政治家,其言行和選擇的出發點,首先是形勢,歸根結底是利益,而其真實想法、好惡,反倒往往是第二位的東西,一如堅決反共、對蘇聯全無好感的丘吉爾,在二戰危難之際,也會毫不猶豫地和莫斯科結盟一個道理。
(來源:南華早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