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周保鬆談什麼是好的大學生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29 14:47:51


 
  對大學體制的批評並不鮮見,在媒體上甚至經常可以讀到大學校長開會“炮轟”教育制度的新聞。有時,“炮轟”不是為了糾正,而是為了說明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能順應時勢。周保鬆對大學體制的批評,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反省,通過反省而行動,把絕大部分時間用在與學生的交流上,改變這種慣性。他認為,“一所真正偉大的大學,不在於高樓,不在於大師,而在於學生,在於是否有能力培養出具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識的知識人。”

  在周保鬆看來,大學的理念主要是回答兩個根本問題:一個是“我該如何活”,一個是“我們該如何活在一起”。這與“價值關懷和社會批判”有對應之處,也與周保鬆關注的人生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哲學有關,一個關於精神生活,一個關於公共生活。

  大學時代,20歲上下,正是對人生產生困惑的時期。在信仰缺失的情況下,意義危機尤其嚴重。有的地方習慣用灌輸式的思想教育解決意義危機,但是收效甚微。在迷惘之中,人們很容易走向兩種歸宿:工具理性和心靈雞湯。在工具理性的指揮下,大學成了職業培訓學校,學生的終極目標是謀職,以至於臥佛寺成為畢業生喜歡的去處,原因是臥佛寺和offers諧音。信仰也被工具化了,這與其說是“工具理性”,不如說是“工具非理性”。與此同時,人生哲學被等同於心靈雞湯,融勵志和抒情於一體,開放、包容和多樣性被理解為“怎麼樣都行”,最後得出一個價值虛無的結論“只要活著就好”。也有不滿足於工具理性和心靈雞湯的大學生,以存在主義的方式面對虛無。

  “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的這個說法,意在表明人生的意義蘊於自我省察的過程之中。這主要有兩重含義:一、重在“自我省察”,沒有強迫他人必須省察的意思,否則變成了思想改造;二、省察的價值在於過程,而非結果,不需要一個標準答案。

  大一的時候,周保鬆選修了陳特先生開設的課程“哲學概論”。陳特曾先後就讀於香港珠海書院和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在第一節課上,陳特講解了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讓周保鬆感受到哲學的魅力,後來決心“棄明投暗”,從工商管理專業轉至哲學系。陳特先生晚年罹患重病,周保鬆和朋友經常前去探望,討論死亡、意義、善惡等問題。書中收入了他們的對話,很少有探望病人時常見的那種無力的安慰性的言辭,關於人生諸種問題的對話本身就是在賦予人生以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