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京刊: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31 11:28:22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今年第22期《瞭望》新聞周刊將發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上海召開外國專家座談會時強調,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不論發展到什麼水平都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不斷把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總書記指出,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所帶來的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長江之水,擋也擋不住。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必須首先推進人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人才的對外開放。
 
   “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習總書記這一重要宣示,表明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將以海納百川、虛懷若穀的精神,吸收人類優秀文明的成果,汲取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知識智慧,不斷在開放中推進發展。人類的優秀文明是一條不息的河流,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歷史階段所創造並世代積累傳承的共同財富。歷史表明,但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領先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擁有優秀的學習能力,都注重文化的交流交融,注重人才的引領作用。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文化交流好比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縱橫交錯、明暗強弱的各式組合之中,新的畫面和景色就會出現。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強弱,說到底就在於對人類知識智慧“組合”能力的強弱,就在於能不能夠通過汲取和吸收“組合”出“新的畫面和景色”。要成功實現“組合”,最根本、最可依靠的是人才資源。“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只有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我們的國家才能永續發展、長盛不衰。
 
   中華民族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民族。“國勢之強弱,系乎人才”“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才不競之謂貧”“致治之要,以育才為先”……中華文明能綿延5000年而生生不息,成為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人類最悠久的文明,最根本的生命基因在於開放,在於具有尚賢愛才的優良傳統。從稷下學宮到胡服騎射,從玄奘西天取經到鄭和七下西洋……中華文明在開放中形成了不拒眾流、兼容並蓄的優秀品質。進入新時期,改革開放讓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得以發揚光大,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路高賢大展其長,才成就了中國奇跡。1983年7月8日,鄧小平在“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著名談話中指出:“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搞現代化建設,我們既缺少經驗,又缺少知識。不要怕請外國人多花了幾個錢。他們長期來也好,短期來也好,專門為一個題目來也好。請來之後,應該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小平同志這次談話,揭開了中國從海外引智的新篇章。1984年8月,武漢柴油機廠引進了著名的“洋廠長”格里希,成為中國海納百川的標誌性事件。自此,在中國許多地方,在各行各業,幫助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海外人才絡繹不絕,我們國家真正進入一個招賢納士、賢者雲集的新時代。我們以“拿來主義”的自信學習世界、融合世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人民的理念、眼界和知識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古老的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多姿多彩、生機無限,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世界零距離、面對面。
 
   隨著新的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來,當今世界又進入了“鬥智鬥勇”的新階段。無論競爭如何激烈,最終決定勝負的依然是人才,得人才者方能搶占競爭制高點。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曾連續熱議“人才流動”話題,正是國際人才競爭日趨白熱化的重要信號。因此,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是習總書記反覆強調的重要思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