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並扶持新人,凌駕於所有快樂之上。”雅各布曾在自傳《戛納公民》中寫道。
還有一些熟臉,會站在紅毯邊緣,穿著優雅得體的華服,請自帶的攝影師拍下他們“走紅毯”的照片。
“我以為會睡過去”
“三個小時?太瘋狂了!我肯定會睡過去。”評審團主席簡·坎皮恩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她第一次看到《冬眠》片長時的反應。雖然3個多小時,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是很常見的時長,但對她和其他評審來說,那時他們已經連續看了四五部競賽影片,實在疲憊不堪了。
2014年5月24日晚,土耳其導演努裡·比格·錫蘭的這部影片,3小時16分的《冬眠》獲得了第6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頒獎典禮結束後,坎皮恩終於可以開口講電影了。
坎皮恩回憶了不久前看《冬眠》的感受。當她坐下來,電影展開時,時間飛逝,甚至希望可以再長一點。
評委賈樟柯的感受也是一樣:“《冬眠》非常廣闊,這種對人生、人性和生活理解的視野廣闊性,有點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那樣的視野不僅在文學中少見,在電影中就更少見了。”
與柏林電影節濃鬱的“政治性”相比,今年戛納電影節玩的是“小資情調”。入圍主競賽單元的18部影片,在題材選擇上大多“安全”,沒有宏大的敘事主題和尖銳的政治訴求,即使像阿根廷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拍攝的,講述社會暴戾的《蠻荒故事》,用的也是黑色喜劇的手法。導演們面對的是:生活本身、愛與“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