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借長江黃金水道來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涵蓋6億人口的區域經濟增長。這是最近的熱點話題。不過,發展黃金水道面臨一個現實的約束,那就是三峽大壩礙航這一瓶頸。
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揚近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通過三峽船閘的貨運量,已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目前,三峽船閘已經處於飽和運行狀態。
長期超負荷運營,三峽大壩上船只擁堵成為常態。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發布的《2013長江航運發展報告》顯示,去年3月份前後的大致40天中,最高等待過閘時間超過240小時,約合10天。
針對目前三峽大壩礙航問題,目前有兩種主流意見,一是開辟三峽水運新通道,推進三峽第二船閘的建設。第二種則是打造“翻壩”產業。
三峽大壩如何破航運瓶頸?交通運輸部一位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目前各方面就某些問題還有一些爭議,需要再協調研究。他認為,要使長江經濟帶達到真正的暢通,航運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構建“海陸空”相互駁接的高效率大交通體系才是關鍵。
平均待閘時間超30小時
來自重慶市交委的數據顯示,2011年,三峽船閘通過量超過1億噸,提前20年達到了設計能力,而上行6029萬噸,超設計通過能力20%。今年4月三峽過閘量首次突破千萬噸。上水平均待閘時間達到60個小時左右,下水平均待閘時間達到30個小時左右。
這對重慶是一個很大的制約。2014年1~4月,重慶全市水路外貿集裝箱12萬標箱,三峽過閘貨運量達到3241萬噸,同比增長6%,過閘貨運量上下行比例約為62∶38。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重慶市與長江航務局、三峽通航局建立了三峽過閘協調機制,以確保其集裝箱、成品油等重要物資和外貿物資有限過閘。
重慶市交委有關人士對本報表示,三峽船閘通過能力不足將對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綜合運輸格局、產業發展布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不利影響。呼籲國家加快三峽船閘新通道前期工作進程,及早啟動建設,並通盤考慮葛洲壩擴能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三峽船閘的通過能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