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導演蔡明亮。(中評社 楊犇堯攝) |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記者 楊犇堯)6月5日至8日,香港中文大學人文研究所舉辦2014年度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及研究所聯盟(CHCI)周年大會,這是CHCI年會首次在亞洲舉行,會議邀請到台灣導演蔡明亮做了主題為“不得不慢”的公開講座,蔡明亮就他作為導演和編劇的生涯進行了分享。
蔡明亮是台灣著名的獨立電影工作者,他的電影以挖掘城市中無根漂浮的邊緣個體、小人物和同性戀題材為主,因節奏緩慢且藝術感過強,蔡明亮的作品時常面臨在電影節叫座,而票房慘淡的尷尬。然而,20年來對相同題材的專注和堅持卻讓蔡明亮蜚聲國際及兩岸,先後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兩屆金馬最佳導演獎。
父輩的影響 傳統中國家庭式的隔閡
在演講中,蔡明亮描述了對他影響最深的三個人——他的父親、他的“禦用演員”李康生和歷史傳記中的唐玄奘。
蔡明亮出生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農家,亦是中國式的傳統家庭,父子間沒有交流和對談,父親為數極少的講話基本都為命令式的,兒時的他要遵照父旨每天打掃雞圈。
父親在蔡明亮腦海內,記憶最深的竟是在一次雞溫過後父親走入雞圈,將雞脖子一擰,然後又慣性地走向另一只,把上千只雞擰死後進行分批掩埋,“那個畫面真是太殘忍了,另一方面我感受到我們華人生活的艱辛,”蔡明亮回憶,不知這是善還是惡,殺雞的人是否跟雞是同樣的命運?
他說:“我非常不瞭解我父親,我怕他,”父親在1992年去世,那時正值蔡明亮第一部電影《青少年哪吒》殺青前夕,臨終前,病榻上的父親忽然對蔡明亮說道:“你拍的那部電視劇《海角天涯》,我看了三遍,我看懂了”。
“那個年代的中國小孩都視父親作權威,長大後來不及相互瞭解就看著他們離開,這是一生的的遺憾,”蔡明亮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