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環球時報》今日刊登綜合文章,反應中國專家對中國外交轉型及困境的相關看法,數位專家表達出希望拒絕外交激化、擱置爭議、主權問題寸土不讓等觀點。
孫哲:中國要做善意的大國
人類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開創性的外交理念和寬容的心態等,這些外交理論中國提了很多,但是要把這些理論具體化到外交實踐上,中國自己也沒有做到。中國在經營周邊外交甚至在和美俄等大國打交道的過程中,都願意以經濟手段加強與這些國家的關係。但是在主權、海權和漁權等問題上寸土不讓。中國責任在哪裡?中國對別國讓利,別的國家在拿到了中國的好處之后是否願意向中國讓權,中國需要對自己所提出的新的外交理念及其實踐的情況進行反思。第一,怎麼落實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中國的責任應該更明確一些。第二,管控危機的問題。中國不希望外交激化,但我個人對中國管控危機的能力持懷疑態度。中國外交不能採用不服我就打你這種姿態,要多邊對話。第三,中國經濟發展后還沒有做到精神上真正的崛起。從美國的經驗看,不僅要做一個大國、強國,還要做一個善意的大國。
(作者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
孟祥青:化解外交困境要走中庸之道
中國外交的困境表現在理念和政策。如何化解,還要回到我們五千年文化中去,就是中庸之道,在困境中不能過激也不能保守。中國外交要處理好五個基本關係。一是理念與政策,新中國成立以來,提出了很多理念,我個人認為這些理念符合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符合中國外交大環境、符合世界發展潮流,也符合大國發展的教訓。二是主權與發展。主權和發展這兩方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到2020年建成民主的繁榮的現代化國家這個目標不能動搖。在處理主權問題上,當年鄧小平擱置爭議是對的,這個沒有過時。第三方面,和平與安全。這兩者有矛盾,為了安全肯定會有沖突,怎麼辦,就要管控危機,防止戰爭爆發。第四方面內政與外交,中國正處於初級階段,應追求初級階段的外交。最后韜晦與有為,韜光養晦主要是后面,有所作為,是中庸之道,沒有必要去爭論要不要放棄,主要是界定哪個需要作為,作為什麼。
(作者是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戰略研究所教授)
王帆:採用更適當的現實主義
什麼是恰當的戰略,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取決於實力和手段的運用,但恰恰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對這兩者的判斷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實力,我們對我們的實力究竟怎麼看,爭議很大,我們的手段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也是問題。大家的理念都很好,但是落實到政策上怎麼樣,能不能實現又是另一回事。
美國是理想主義的理念,做起來卻是現實主義,我們也是現實主義,但這個現實主義如何做得更恰當、更合適,能夠讓周邊國家接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作者是外交學院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