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希臘總理薩馬拉斯的陪同下檢閱儀仗隊。 |
中評社香港6月21日電/中國總理李克強的歐洲行行程已過大半,他帶著大不列顛國民贈送的“閃光總理”(Premier Twinkle)稱號,從歐洲西部轉到東南部,抵達愛琴海,展開與藍色國度希臘的“親密接觸”。李克強此次訪希,是對一年前希臘總理訪華的回訪,希臘總理將全程陪同,料又是一場“主賓盡歡”。
法國《歐洲時報》6月20日載文《中國握手希臘 深藏三重智慧》,文章說,剛在3個月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德國等歐洲陸地國家進行了國事訪問,並成為中歐建交40年來首位訪問歐盟總部的中國國家元首。短短3個月後,李克強又對歐洲的海洋大國英國和希臘進行訪問,而希臘恰是2014年上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兩次歐洲行各有側重,又相互補充、高度統一,即在中國領導人的平衡外交戰略下,歐洲、歐盟的力量,正越來越得到北京的倚重。
為此,中國不僅要與歐洲單個國家發展良好關係,還要與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歐盟組織尋找共同語言,不僅要與歐洲人做好各個領域的生意,還要在此基礎上創新歐亞大陸合作模式,令彼此成為更親密的朋友,最終成為經濟上、乃至政治上名副其實的“戰略夥伴”,以緩解來自東面的壓力。這正是中國領導人“深耕”歐洲的戰略考慮。而在具體的操作層面,李克強此行也是深藏智慧。
第一,“人未到,先聞聲”,搶先製造良好輿論氛圍。抵英前夕,李克強在《泰晤士報》上撰文,開誠布公地向英國主流社會介紹中國經濟現況,承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有信心實現7.5%的GDP增速目標”,打消英國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疑慮。同樣,在抵希前夕,李克強在《每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表達自己對希臘神話的喜愛,盛贊希臘文明之恢弘。這種講究禮節的自我介紹與禮貌的示好,符合西方習慣,向“主人”傳遞了基本的尊重,容易贏得“主人”好感,拉近彼此距離。
第二,放大共同點,主動設置外交議程。希臘自古是海洋大國,也是海運大國,希臘的海洋開發、海上貿易、港口、商船都很有名,堪稱海洋治理方面的老手。而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一度把海洋視為“化外之地”,但而今海洋意識勃發,海洋強國戰略興起,正是對海洋經驗渴求的時刻。
“中希海洋合作論壇”呼之欲出,中國官方提前釋放消息,李克強將在論壇上全面闡述中國的“海洋觀”,這引發了海內外媒體極大的興趣。
自中共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以來,中國就強調,不僅僅是要捍衛本國的海洋權益,更倡導合理開發保護海洋,讓海洋成為人類的福地。然而,西方媒體喜歡斷章取義,往往強調前者而忽略後者,炮製新的“中國威脅論”。現在,借著“中希海洋合作論壇”這個國際性平台,讓中國的“海洋觀”在西方社會得到全面的展示,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這種展示,也有助於樹立中國未來在海洋開發領域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