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從去年底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以來,中國軍機展開常態化巡邏、有效維護國門安全,同時,由於中日本所劃防空識別區有重叠區域,雙方軍機近距接觸和摩擦不斷。如果經常關注日本統合幕僚監部(相當於中國的總參謀部)的官方網站,就會發現,日本幾乎對每次進入“日本防空識別區”的中國飛機都進行跟蹤拍攝,並第一時間公布,叫嚷所謂“領空安全受到威脅”。
環球軍事報道,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劃設以來,用於執行日常巡邏任務的主要是解放軍裝備的高新系列特種飛機、圖-154等偵察機型號。6月11日,中國國防部公布視頻,日本自衛隊的F-15戰鬥機對沒有裝備空戰武器的中國圖-154電子偵察機做出了“異常接近”的挑釁動作。而解放軍的運-8改進型偵察機在巡邏時也遭到日本軍機的跟蹤監視和抵近偵察。
眾所周知,巡邏機基本不具備空戰能力,只保留一些基本的自衛能力,單獨面對戰鬥機時幾乎毫無還手之力。所以日本自衛隊所裝備的F-15戰鬥機才敢如此“異常接近”。
相比巡邏機,中國在東部沿海部署有不少蘇-27/殲-11等能與日本F-15J一較高下的重型戰鬥機,但由於空優戰機並不具備像專業巡邏機那樣完整的情報偵察、分析能力和電子壓制裝備系統,所以在日常巡邏時其出動頻率要遠低於巡邏機,而一般是在支援作戰和編隊護航時出動。
那麼有沒有這樣的一種機型,它即具備有戰鬥機的高速出擊能力,有具備有巡邏機的情報偵察和電子對抗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殲-8。
1、百變“八爺”
談到殲-8型戰鬥機,人們對它褒貶不一。殲-8的研製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其設計初衷就是一款高速、高空截擊機。等到殲-8的第一代產品殲-8I問世,看起來更像是殲-7戰鬥機的雙發放大版,甚至早期的殲-8I發動機用的仍是殲-7動力系統改進型的渦噴-7甲。但由於殲-8I型採用機頭進氣而無法安裝大口徑雷達,發動機油耗過高、推力有限等問題,面臨著“近視眼、腿短”的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