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學社會實踐促成貧困縣“能源脫貧”模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30 09:46:03


 
  贏得民政部信任的背後

  這一項目預計總投資16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60萬元,地方財政補貼70萬元,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提供必要的技術和財力、物力支持。並未出資的華北電力大學,反而是核心發起方。這是為什麼?

  “這背後是5年以來,師生的一次次跋涉。”林長強說。

  他介紹,從2009年起,華北電力大學開始了“把綠色電力送到雪域高原”大學生科技教育扶貧服務行動。至今,已有近3500名、上萬人次的志願者參與到“綠色電力”相關活動中,包含校友和學生。

  來自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加央就是第一屆志願者。2009年的大三暑假,他和同學回到青藏高原,走進了日喀則地區的拉孜縣節村——一個真正的“無電區”。

  為期三周的實習,震撼了他:“那是一種難以訴說的悲痛,更是一種無法擺脫的責任。”

  加央看到,“戶戶通電”工程覆蓋了的墨竹貢嘎縣共卡巴熱村,與拉孜縣節村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已經洗去了曾經的落後與封閉。“村民們看電視、用電腦,用各種現代娛樂方式洗去一天的勞累。因為通電,他們節省了太多無用功,能夠抽出時間從事養雞、種菜等現代農業。於是,他們改變了粗茶淡飯的日子,開始奔向小康。”

  而在節村藏民眼中,巴熱村每家都有的洗衣機、冰箱、打茶機、電扇、電飯鍋“還是個神話”。“因為沒有通電,他們封閉於山村中,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們卻不知怎樣去改變,怎樣走出大山。”

  “同樣的年代,資源相似的村子,卻有完全不一樣的現狀和未來。”寫下這句“心酸”的青年加央,現在已經成為西藏電力公司的一名員工。“我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報效祖國,報答養育我的家鄉。”

  15戶人家,撬動“脫貧新模式”

  最終,對江西省興國縣齊分村,項目組確定了15戶幫扶對象,“戶戶對接,精准扶貧”。他們將為老鄉建設一戶一座“戶用並網光伏電站”,也就是實現光伏獨立供電。

  這也是國家的規劃方向。

  按照國家能源局規劃,到2015年年底,全國273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得到全部解決。其中,電網延伸解決154萬人用電,光伏獨立供電解決119萬人用電。

  只扶助15戶,項目的實施面是否太窄?“其實不然。”林長強說。這15戶,只是師生們“埋”下的一個支點。他們將撬動一種始終潛藏的力量——陽光,為老區村民“生錢”。

  “貧困的改變並不容易。”王集令說,“曾經有地方為戴上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而慶祝,慶祝可以獲得財政撥款。有的地方政府把扶貧款交給農民,農民依然不知道如何致富,只好坐吃山空,導致‘越扶越貧’。”

  而他們帶來的太陽電池組、蓄電池組、控制器、逆變器,代表一種嶄新的扶貧模式,那就是“能源解困、綠色脫貧”。

  “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給村民帶來的不止是生活用電。多出來的電,村民還可以賣給國家。” 王集令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他介紹,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情況,一座“戶用並網光伏電站”每年可為每戶居民帶來近3000元的收益。運行良好的情況下可使用20~25年,總計可以為每戶居民帶來約7萬元的收益。“這樣,就能撬動更多村民願意安裝光伏供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