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思齊是少數台灣研究韓國議題的新一代學者。(中評社 鄒麗泳攝) |
中評社台北7月12日電(記者 鄒麗泳)中國與韓國可望在年底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董思齊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中韓FTA是在中朝關係不變的情況下發展中韓關係,戰略目標未變、只是戰術改變。中國對亞太政策的改變須要有一個國家做為中間平衡的槓桿角色,中國選擇韓國為拉攏對象,政治意義比經貿意義大,形式意義比實質多。
台灣東北亞學會成立於2008年,理事長羅福全曾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擔任台灣駐日代表、亞東關係協會會長,為獨派大老。
董思齊,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碩士、博士,2006年初到2010底赴韓國高麗大學亞細亞問題研究所、民主和平研究所擔任訪問研究員。博士論文“製造創意─韓國文創產業的起源與發展”,專研韓國文創產業政策、台韓比較政治。
董思齊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訪問韓國前,未依慣例先訪問朝鮮,加上中韓FTA可望在年底前簽署,中朝關係確實有一點冷卻。中朝關係降溫主要是,中國過去透過很多管道希望朝鮮遵守聯合國決議,但朝鮮對中國有意無意的暗示或明示,都沒有顯現遵守的意願。朝鮮堅持不放棄核武,這一點與中方希望朝鮮半島勿因核武議題造成事端有關。
他分析,習近平訪韓國有兩個背景,一是面對核武下的中朝關係,二是面對日本右傾勢力抬頭,中國新的亞洲政策,相當值得觀察。
中韓簽FTA對朝鮮有何影響,董思齊說,朝鮮在石油、糧食及各種物資都仰賴中國,儘管中韓FTA會使經濟熱絡,但不會影響到中朝關係,因為中國對朝鮮的基本態度並沒有改變,也完全沒有跡象顯示,中方想放棄朝鮮或涉入朝鮮半島事務。
他指出,中國對朝鮮仍有影響力,就好像“老大哥做事,小弟要跟好腳步,但老大哥教訓小弟的時候,處罰方式是有選擇性的”。中國很想在區域扮演角色,他們不會用過去的方式,而是選擇國際認可的方式,例如,加入聯合國制裁朝鮮,與韓國簽FTA經。中韓FTA不能從純粹經濟議題來看,背後有政治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