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監管問題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金融監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針對貨幣國際化過程中帶來的具有新特征的金融風險,如貨幣替代風險、政策暴露風險、國際游資衝擊風險和跨國洗錢犯罪風險等,需要進行針對性的防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松(微博)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市場進化推動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監管框架必然需要根據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動態進行調整,因為政府所監管的對象將是不斷國際化的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 ,這從監管體制、監管手段和監管目標等方面對我國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
巴曙松建議將人民幣的跨境流通納入商業銀行體系。銀行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將人民幣的跨境流通和兌換從“地攤銀行”等機構中納入商業銀行等合規的金融監測體系,而且為人民幣的流出和回流提供了便捷安全、可監測的渠道。
經濟學者賈輝艶則在其論文《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金融監管問題的探討》中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對監管部門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採用一些新的監管方式和監管手段,加強預警系統和檢測體系的建立於完善,是實施有效監管的技術基礎和技術要求。
賈輝艶建議,金融監管手段也需要更多採用市場化手段。監管部門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適度運用和完善法律法規等手段,運用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制度,建立預警系統,加強對人民幣國際化風險的監管。
同時,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能夠與匯率政策和外貿政策等進行協調配合,實現本外幣和內外政策的均衡。
並要健全和完善法規對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有可能引發各種違反法律規定的趨利行為,予以打擊,並保護合法的交易行為。
還要要求各金融機構提供完備的各種統計報表,提高金融統計的覆蓋面、時效性和質量,提高信息透明度,對查出的疑點作為監控重點。
結語
在推動人民幣跨境交易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出現監管盲區難以避免,但大勢不可逆,不斷提升監管方法和水平才是正道,不能因噎廢食。
(來源:騰訊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