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塞西當局也不可能提出更有吸引力的建議:讓以色列和哈馬斯進行直接談判,或滿足哈馬斯“登堂入室”的政治要求,既非他本人所願,也不是埃及說了能算的;由於《戴維營協定》,埃及不能在西奈半島部署軍隊,那裡業已成為原教旨團體、武裝的淵藪,對塞西政府構成直接威脅,塞西自然不願進一步放鬆邊境控制,讓和這些埃及原教旨團體淵源深厚的哈馬斯“常來常往”。
更要命的是,美國、以色列迫於各自內部問題,壓根不敢、也不打算和哈馬斯直接談,這自然也增加了調停的難度。
誰來踩煞車
其實以色列政府並不想這麼沒完沒了打下去。
和哈馬斯周旋多年的內塔尼亞胡自然不會不知道,混跡平民中的哈馬斯,是不可能靠單純軍事行動徹底消滅的,地面軍事行動拖得時間越長,平民傷亡就會越高,以色列所遭受的國際壓力也會越大。事實上,自地面戰爆發至今,大多數國家(包括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對戰事的擴大提出批評。
不僅如此,由於對政治解決巴以問題的前景越來越感到失望、甚至絕望,巴勒斯坦人開始更多把希望寄托在哈馬斯式的激進路線、而非巴解式的妥協路線上,後者在巴勒斯坦內部正從政治主流日漸邊緣化,並不得不向哈馬斯(或幹脆說,向巴勒斯坦民粹)妥協,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打擊越嚴厲,阿巴斯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威信流失也就越快。
美國、以色列迄今仍舊把阿巴斯當做唯一的巴勒斯坦談判對手,卻始終不給後者通過談判獲得“好處”的希望,後者一再被要求“無條件”參加巴以談判,卻又不能從談判中獲得巴勒斯坦人想要的東西,如此一來,美以愈努力,阿巴斯和巴解的影響力喪失愈快,彼此間的談判,自然也更無助於為加沙衝突踩一腳刹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