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不讀書也要參加各類奇異的社團活動,否則將被趕出宿舍;半夜三更開通宵樓會,選擇沉默也可能遭到炮轟;被設定為洗過腦的迷途羔羊,不同意“救世主”心態就會被邊緣化……如果這些你都不介意,或許可以考慮赴港讀書。
曾幾何時,赴港讀書算得上高考後上上之選。西式的教育理念與管理模式,時尚的都市和文化以及出手闊綽的獎學金,吸引著不少內地生的目光。所以,當遼寧省衛冕文科狀元劉丁寧放棄港大,選擇複讀考北大的新聞報道之後,引來一群大V炮轟倒也在意料之中。畢竟,在非黑即白的簡單邏輯下,放棄港大有著先天的不正確性。
可放棄香港大學的尖子生似乎不乏其人。據香港《大公報》19日報道,香港八大院校內地錄取工作陸續結束。與去年相比,錄取內地生總數並無太大波動,但高考狀元選擇來港升學人數減少,三甲亦不多見。其中,香港中文大學今年錄取內地各省市三甲生人數從去年的42人驟減為17人。
這樣的選擇錯誤嗎?大V的規勸正確嗎?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妨聽聽在香港就讀的內地生怎麼說。
社團活動絕對比讀書重要
“我覺得她比許多不喜歡香港的環境,卻要逼自己凑合下去的內地同學要勇敢。回想我在港大三年的求學經歷,也正印證了這樣一句話:港大,想說適應不容易。”一位分別在北大和港大就讀的內地本科生近日撰文,由衷敬佩劉丁寧離開港大的魄力和勇氣。
這位6年前作為北大委培生進入港大學習的作者在文中提及,在香港最初遭遇的是學習上的不適。因為港大文學院開設的課程是粵語教學,每門課程對應的“Tutorial”導修課上的助教討論亦是用粵語交流。這樣的語言障礙帶來挫了龐大的挫敗疏離之感。
此外,港校的HALL(舍堂)文化,也是許多內地學生“無法承受之重”。內地生第一年的住宿是有保證的,但此後能否繼續住宿就要看個人的表現和造化了。不少赴港讀書同學都感慨:“來之前,從沒想過會面臨著從學校宿舍被趕走的危險。”
以港大為例,有聖約翰學院、利瑪竇堂等十幾間舍堂。每間舍堂都設有學生會,學生會的年審會根據平時參加活動的活躍度,以決定其下一年的舍位是否予以保留。對舍堂活動缺乏積極性的同學面臨的是被“踢”出舍堂(Quit Hall),卷鋪蓋到校外租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