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年”院士大會提創新
時間:2014年6月9日“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
在6月9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說,回首我國近代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習近平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解讀
“甲午”戰敗輸在科技輸在體制
軍科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羅援將軍說,甲午戰爭作為一段恥辱史,對中華民族來說錐心刺骨,歷史教訓非常深刻,落後必然挨打。習近平在院士大會上談及甲午歷史,提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體現了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實際上戰鬥力的較量就是科技和人才的比拼。”羅援說。
薩蘇表示,甲午戰爭前後中國科技發展極大影響了國運。1870年開始,中國開始“同光中興”時代,也出現了一次科技發展高潮,主要是向先進國家學習。當時日本也在進行科技改造,在國家政策鼓勵下,日本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清王朝,使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占盡優勢,如日本專家下瀨雅允研製的炸藥使日軍在海戰中具有了很大優勢,炮彈威力大,北洋水師深受其害。可見日本科技發展極大推動了日本走上強國之路。
“我們不僅輸在體制上,也輸在科技上,當然根子還是在體制上,因為封建王朝體制對於科技發展的鼓勵是不夠的。”薩蘇表示,習主席講話表明他清楚意識到甲午戰爭我們輸在什麼地方,也符合一直強調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原則。不管是對國防還是對於國家的繁榮昌盛,科技都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作為大國,我國科技不可能完全依賴國外,必須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就成了踐行這種努力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