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濤認為,眾多落馬官員的教訓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就是領導幹部應該清楚官員這份職業的邊界。同商人稱兄道弟、獲取利益,是以手中的權力為代價,而這份代價是沉重的。同商人劃清邊界,還體現在了稱呼上。今年廣東省紀委就發出了禁止黨員幹部稱呼領導為“老板”、“老大”,稱呼下屬為“哥們”、“兄弟”等做法,認為這樣有損公僕形象。
建功立業,是官員們擺正態度後的主動選擇。
盧雲告訴記者,據他觀察,當地的基層幹部非常注重群眾口碑,如果一位幹部離開鄉鎮時,有許多百姓前去相送,那就是這位幹部的榮耀。“大家都真的希望為百姓做點實事,最煩的就是放空炮的人。在一些比較窮的地方,有可能你做出的一點改變都會影響百姓生活。”
潘浩則認為,如他這樣的公務員本來就沒車,福利也不多,改革並未使其受損,反而帶來了諸多益處。而一個更為風清氣正的官場,也使得想做事之人有了更好的平台。
“當官本來就有一種名譽上的收入。通過為人民服務,官員可以獲得大家的普遍認可和社會地位的提升,為個人帶來榮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戴焰軍表示,一個合格的、想幹點兒事的官員,身處當下的官場中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有了更多幹實事的機會。
重塑官員隊伍形象
如果說官員自我身份的定位、認同是一種“內在”的轉換,那麼一年多來的反腐和作風建設,則正在不斷地從“外在”的方面塑造官員群體的形象。
5月,中國社科院發布《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3-2014》藍皮書。在藍皮書針對普通民眾的一項“官員形象的社會態度調查”中,數據顯示,“官員形象已改觀程度”指數平均為51.7%,表明受訪群眾普遍認為官員形象有改觀;而“官員形象待改觀程度”平均為73.2%,表明群眾認為官員形象需進一步改善,目前仍存在較大的改觀空間。
“貪腐肯定不會帶來好的官員形象。可以說,無論是反腐風暴還是反‘四風’的作風建設,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重塑政府和官員的形象。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廉潔、高效、負責的整體形象。這也是公信力建設的一方面。”竹立家說。
調查結果顯示,很多群眾力挺“從嚴查處”。民眾希望查處什麼?什麼是民眾對官員最不滿意的問題?藍皮書也給出了答案,集中在官員形象危機的5個“風險領域”:“貪”(貪腐)、“瀆”(失職瀆職)、“色”(性醜聞、強姦)、“假”(火箭提拔、“造假造謠”等)、“枉”(暴力執法、作風粗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