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3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
“從會議透露的信息看,穩增長和促改革將成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這主要是緣於經濟發展仍面臨著複雜形勢,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國際方面,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增長普遍疲軟甚至下滑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受到較大影響,距離年初制定的增長10%的目標存在不小差距。而一些具有勞動力優勢的國家又在低端市場上形成對中國產品的替代,外貿形勢較為嚴峻。
“尤其是美國經濟的復甦遠低於預期,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的節奏會發生變化,而中國很難不受影響。”他表示,中國對外資的利用、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匯率等都會發生變化。隨著復甦進程的反覆,貿易摩擦等也有反彈的跡象。
國內方面,一些產業過剩產能的化解仍需時日,在地方債務壓力下,地方的投資也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遠不如從前。
針對這一形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強調,必須保持中國經濟運行長期處於合理區間。他特別提到,要通過改革投融資體制,形成政府、企業、社會資本多元投入格局,加快補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不僅可以改善民生、增加就業,也能有效優化發展硬環境,起到“一石多鳥”的作用。
“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總體目標下,政府的政策工具實際上已在圍繞穩增長發力。”採訪中,有權威人士表示,未來的政策追求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統一。在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堅持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注重實施定向調控,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找准“噴灌”和“滴灌”的方向,夯實經濟中高速持續增長的基礎。
萬億投資定向加碼
“儘管有疑義,但不可否認,投資仍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國務院研究室司長向東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再一次指出了投資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
他談到,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現實,決策層保持定力、綜合施策,採取了“擴投資、穩外貿、強農業、推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有力保障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這其中,投資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抓手之一。
而此次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也明確提出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進一步釋放民間投資潛力,著力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
“為了穩增長,增加投資是非常有必要的,關鍵是要把握好資金的投向。”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對本刊表示,應當增加的是“調結構的投資”,即把資金投向符合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方向。
外界注意到,今年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6次部署直接與投資相關。其中,棚戶區改造、鐵路建設、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金融服務三農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等領域,成為政策的主要發力點。
首先是加大棚改工作力度,並提出由國家開發銀行成立專門機構,實行單獨核算,採取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便是應政策部署而設立。
在此基礎上,國務院批覆了央行1萬億元再貸款,用於支持國開行的住宅金融事業部,以保證棚改任務的資金需要,並努力降低資金成本。這也成為目前首個投資過萬億的民生項目。
其次是鐵路建設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目前來看,這兩大領域的投資規模有望超過1.2萬億元。
鐵路投資方面,實現了三級跳,由年初確定的6300億元提升到4月初的7200億元,再到4月底確定的8000億元,投資額僅次於2010年8400億元的歷史高點。
水利建設方面,今明兩年和“十三五”期間將分步建設納入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在2011年至2013年年均水利建設投資超過3600億元的基礎上,即使按年初確定的水利投資保守估算,2014年的水利投資最低也在4000億元左右。
再者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發展,兩次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6月30日,銀監會又宣布對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進行調整。有機構測算認為,銀行因此將釋放貸款或達2萬億元,這些資金將主要用於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農業、服務業發展。
“可以看出,與以往啟動投資後的鋪攤子不同,這一次的投資更加強調定向發力。政策目標也不只是單一的經濟增長,而是通過投資的驅動,實現經濟增長、改善民生和結構調整的多重效應,為中長期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前述權威人士說。
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二季度7.5%、整個上半年7.4%的經濟增速,相比於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的表現可謂搶眼。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利·霍夫鮑爾日前就表達了羨慕之情。他認為,雖然美國經濟增長會遠遠高於歐洲和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但是要比中國就差遠了”。
為他所羨慕的還不限於此。由於美國各級政府在換屆後難以保持政策的延續性,所以與企業達成的協議往往最終難以履行。這使得美國企業雖有充裕的資金,卻在基礎設施投資上受到極大的限制。與之相反,有觀點認為,中國用10年的時間完成了美國100年搞的基礎設施建設。
即便如此,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兼戰略研究部部長陳文玲看來,未來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依然空間巨大”。
“從2013年到2020年中國基礎設施投資需要約40萬億元,也就是說,8年時間裡,中國每年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達5萬億元。”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她以地鐵快速公交和為代表的城市交通建設體系為例指出,中國大中城市交通系統建設相比城市經濟和人口發展,已經明顯滯後。根據各地公開資料統計,33個城市合計在“十二五”期間將新增軌道交通里程2467公里。估計從2013年到2020年將會有4萬億元的資金投入。
對此,向東也持有同樣的看法。
“由於東中西部發展的不均衡,東部地區需要的可能是升級改造,而中西部地區則是擴大建設實現覆蓋的需求。”在他看來,即使是中央已加大投資的鐵路建設,到2015年,中國鐵路通車總里程也才相當於美國的一半。
事實上,從中央目前選定的投資領域來看,多與經濟發展和民生密切相關。例如,讓億萬居民早日“出棚進樓”,是改善民生的硬任務,也可以有力拉動投資、促進消費;加快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有助於加快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進一步縮小區域差距,改善民生;加強水利建設投入既能夯實農業基礎、保障糧食安全,又能改善水生態環境,還能促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這實際上反映出未來的投資增長空間和投資方向,即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加快補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在專家們看來,這正是從有效拉動投資、促進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改善欠發達地區發展環境的目標出發,優化中國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後盾。
改革仍是重中之重
“強調改革是因為穩增長、調結構等都離不開改革的支撐。”談及此次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王軍表示,在改革任務繁重以及一些地方改革動力並不強勁的情況下,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時強調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意在堅決消除不作為、不擔當的“懶政”,是對改革的又一次強力推動。
有專家表示,在國務院已就去年下半年以來出台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後,不排除未來繼續通過不同方式督促改革的可能。
在受訪專家看來,由於在實際操作中,短期的穩增長,與調結構、控風險對政策方向的要求往往並不一致,因此必須要通過改革來平衡三者之間的關係,精准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和方向。
實際上,在上半年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之所以經濟能夠保持平穩運行,新增就業超過去年同期,簡政放權及相關改革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以商事制度改革為例,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168萬戶,同比增長57%。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158萬戶,從業人員達1009萬人,同比增長43%。可以說,簡政放權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直接推動了新註冊企業“井噴式”的增長。
從長遠來看,中國已經到了必須依靠創新推動經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階段。實現中國經濟升級,既要有合理的速度,更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而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也包括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也是重要的“資本”和紅利。通過深化改革搞活體制機制,將產生巨大的能量,有力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對於下半年,改革無疑是重頭戲,一些重要改革目前業已啟程。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和任務。
“繼續簡政放權,創造好的營商環境;通過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化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是未來改革的重點,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結合點。”王軍說。
專家們強調,改革最關鍵的,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者缺一不可。在簡政放權之後,監管一定要跟上。要通過嚴格監管,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這也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既強調“要增大簡政放權的含金量”,又明確要求“放管結合,加強市場監管”的原因。 |